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政权的不断变化和频繁的战争,有无数著名的大战役。但是,如果非要列举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1、巨鹿之战(项羽与章邯、王离作战)
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12月,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对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
战争的原因就不赘述了。秦军主将张邯、副将王离,拥兵40万人。项羽杀了宋义将军后,直接指挥了5万军队。此外,巨鹿周围还有10多万援军,但他不敢与秦军作战。项羽渡过黄河后,他破釜沉舟,率领9000江东子弟兵与秦军前锋王离的10万人作战。他以人类战争史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击败了几十倍的敌人,赢得了灭秦战争最关键的胜利。战后,秦军将军张寒向项羽投降。投诚的20多万秦军被项羽坑杀。所有观看战争的国家将军都向项羽跪拜,项羽自称西楚霸王。
战后不到一个月,秦二世被赵高谋杀,秦国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实际上名存实亡。
[img]8977[/img]
2、昆阳之战(刘秀对王邑、王寻)
昆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3年5月至6月。战争双方是以王莽为首的新政权军和以光武帝刘秀为首的绿林军的决战。
新政权的军事将领主要是王莽的亲戚王邑、王寻,拥兵43万余人,兵精粮足。西汉皇族后裔刘秀是绿林军的主将,军队1.7万人,多为农村农民。仅从双方军队的数量来看,新军是绿林军的25倍,士兵的综合素质也很高,自然击败绿林军。但出乎意料的是,刘秀发挥了自己的超人军事指挥能力,以少胜多,击败了自己的敌人数十倍,奠定了东汉王朝的基础。
在昆阳之战中,新军主教练王邑试图以人海优势击败昆阳,不惜喊出:屠杀这座城市,盘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恶的口号。不幸的是,久围不破的昆阳城,瓦解了新兵的求胜心,也给了刘秀咸鱼翻身的机会。公元23年6月,刘秀亲率领3000千敢死队冲出昆阳城,杀死新军将军王寻。42万新军瞬间崩溃,争先恐后地逃跑。只有1000多人跟随王毅回到洛阳。刘秀的绿林军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捡起新军丢弃的物资,很难不发财。
昆战后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斩杀新皇帝王莽,复辟了西汉政权。
[img]8978[/img]
3、赤壁之战(刘备、周瑜对曹操)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7年,东汉宰相曹操与当地诸侯刘备、孙权的联合军队作战。
曹操威胁皇帝命令王子拥有60多万军队,40多万军队实际投资赤壁之战(不是小说中的80万,也不是一些历史学家的20万,这两组数据与历史事实不一致。历史爱好者可以参考官渡之战,征求刘表之战曹操的军队数量)。刘备、孙权联军拥兵16万人(刘备3万人,孙权13万人),实际参加赤壁之战的军队人数为5万人。为什么实际参战人数少于军队人数?事实很简单。曹操想防止马超和韩遂在北方偷袭,留下10多万军队守卫后方;刘备输给了曹操。他真的没有士兵。虽然孙权有13万军队,但他不能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为了战争的需要,他选择了附近的3万名精锐士兵作为第一名,剩下的军队在聚集后作为第二梯队。因此,赤壁之战的实际兵力与曹操军40万人对孙、刘联军5万人和8-1人的比例相比,曹操具有绝对优势。
这里就不介绍赤壁之战的具体战斗过程了。不管怎样,不习惯水战的曹操军队被孙刘联军打败了。40多万军队跟随曹操逃离了数万人(不是小说中的数十人),不能在短时间内对江南发动大规模战争。
赤壁之战为东汉末年三国的鼎立奠定了基础。此后,以曹魏、蜀汉、孙吴为主的三大地方政权形成,东汉灭亡。
[img]8979[/img]
4、飞水之战(谢安、谢玄与符坚作战)
飞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双方都是以傅坚为首的前秦政权,以谢安、谢玄为主要军事指挥官的东晋政权。
就兵力而言,前秦皇帝符坚倾国出动,实际参战兵力超过117万人。虽然东晋也有不少于50万人的军队,但这些军队分散在桓、王、谢手中。桓冲、王云手中的20多万兵力为了牵制前秦,并没有参加飞水之战。事实上,直接参加飞水战役的东晋军队是谢安侄子谢玄手中的8万北府兵。此外,还有10多万军队聚集在后面。这些军队直到战斗结束才参加。
前秦皇帝符坚以众击寡,志在必得,犯了骄兵必败的大忌。后退时被东晋降将朱序捣乱,大喊:秦军已败!不明就里的前秦士兵以为自己的军队被打败了,争先恐后地向后逃跑,百万大军损失惨重,跟随符坚回到都城的亲兵只有800骑。
飞水之战粉碎了前秦统一中国的梦想,延长了东晋的统治时间。
[img]8980[/img]
5、遂阳之战(张巡对阵令狐潮)
绥阳之战,又称绥阳保卫战,发生于公元756年。双方是以令狐潮为首的投降安禄山的叛军。
从字面兵力来看,张巡部前后参战兵力7000人,人民3万余人。令狐潮共投入18万余人进攻绥阳。
战斗的过程就不多说了,简单介绍一下战斗的结果。张巡以7000人的兵力,坚守遂阳半年,杀害了12万多名叛军,最终全军覆没。安史之乱结束后,唐肃宗追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后世皇帝追张巡为通真三王子,追张巡部将雷万春为雷霆驱魔将军,追张巡部将南吉云为秦州惠音山昭佑嘉泽二龙神君。
在中国王朝更替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大战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