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之战不仅是唐代统一世界的关键一战,也是李世民军事生涯的巅峰。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的滑铁卢。以下是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武德三年(620)7月,大唐关中后部平定,高祖李渊派秦王李世民为指挥官,带领各大军进军关东,准备克定中原,统一世界。当时,中原占领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王世充占领洛阳,窦建德占领山东。@ 王世充进入中原,首当其冲。
李世民大军大致相当于王世充,约15万人。李世民勇敢善战,唐军士气旺盛,很快扫清了洛阳外围,包围了洛阳的王世充。这时,王世充缺粮弹,但仍有相当大的军事实力。一方面,他不能坚持,以挫败唐军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向窦建德求助,以便在内外合作,打败唐军。
窦建德接到王世充的求助后,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这增强了王世充坚守洛阳的信心。窦建德为什么答应他的请求?
[img]8778[/img]
,首先,一旦王世充结束,李世民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他自己。当时,唐军威胁胜利,士气高涨。他一定很凶。这就是他嘴唇和牙齿都很冷的原因;第二,窦建德看到了一个机会,一举消灭王世充和李世民,平息中原。先和王世充内外合消灭李世民,然后王世充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第三,大唐军队总数只有15万,和王世充打了8个月,从人数到战斗力都大幅下降,远不是自己的对手。
孙子兵法说:“如果丈夫没有战争,寺庙会赢得更多的胜利;如果没有战争,寺庙会赢得更少的胜利。多算胜,少算不胜。”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窦建德的胜利都是一个高概率的事件。
@ 虽然窦建德答应了王世充的帮助,但他并不着急。直到第二年3月,如果王世充得不到救援,不被杀就饿死,窦建德才组织了15万军队增援。
这样,李世民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第一,王世充知道窦建德答应救他后,看到了希望,坚定了守城的决心。李世民在城下驻扎了八个月,士气逐渐下降;第二,朝鲜有反对的声音,甚至他的父亲李渊也认为他应该撤军,暂时避开窦建德的边缘。
[img]8779[/img]
然而,李世民没有这样做。他采纳了参军薛收的意见,认为王世充已经是弩的尽头,在城里等着饿死。只要他继续包围,他就不用担心了。只要王世充和窦建德之间的联系被分开,王世充崩溃后,他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窦建德。
因此,李世民抢占了虎牢关,切断了窦建德与王世充的联系。然而,李世民可以用来防御窦建德的15万军队,只有3500人。
@ 虎牢关大战前,双方的战略目的都很明确,窦建德有绝对优势。那么,窦建德为什么要输给李世民呢?
窦建德的战略规划比李世民安全得多。如果他不犯错误,李世民就没有机会赢。@ 窦建德输在了轻敌上,认为自己会赢,所以有些疏忽,暴露了各种问题。然而,当他遇到像上帝一样的对手李世民时,窦建德只能感慨,不是他无能,而是李世民太狡猾了!
@ 虎牢关被李世民抢走,这一战术失误使窦建德失去了主动权。这一关易守难攻。窦建德的15万军队硬攻了一个月。英勇的李世民多次带领小股部队在窦建德营前挑衅,这让窦建德非常尴尬,军队士气迅速下降。
[img]8780[/img]
@ 有人认为,窦建德的失败是在虎牢关对峙时,没有听取军师凌静的建议,从上党绕道汾晋,直奔唐关中老巢,迫使李世民撤退。
然而,凌静的建议只能防止窦建德军队陷入被动,推迟窦建德集团的灭亡。然而,这与窦建德一举消灭王世充和李世民的战略目的格格不入。绕过汾晋,恐怕王世充在离开一半之前就变成了一个饥饿的鬼魂,向阎王汇报。我们如何才能达到消灭李世民主力军的目的?
@ 在如此明显的优势下,窦建德不会考虑凌敬的建议,这无异于宣布他的战略失败和逃跑。
@ 李世民对战场瞬息万变的局面洞如观火,与窦建德进行了间谍战。窦建德的侦探得知唐军将前往河北牧马。因此,窦建德绝对利用李世民牧马的机会偷袭了虎牢关。然而,李世民的间谍得到了这一信息,因此李世民计划在第二天的战斗中与黄龙作战,俘虏了窦建德。
武德四年六月,25岁的秦王李世民高唱凯歌,回到长安。李渊高兴地把他封为“天策将军”,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响亮名字。一代农民军英雄窦建德在市中心被斩首。
窦建德一方占优势,为何在虎牢关战役中惨败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