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27年到558年,70多年来,秦晋经历了萧战、彭衙战、王官战、新城战、河曲战、辅氏战、麻隧战、橡木战、迁延战等重要战役。秦国被晋国牢牢封锁在函谷关和桃林塞以西,晋国控制着河西地区(秦晋大峡谷中下段黄河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晋国长期以来一直主宰中原,而秦国则主宰西荣。
在秦晋争霸的同时,晋国不得不南下与楚国争夺中原霸权。前627年萧战争结束后,秦国立即释放了之前在秦战中俘虏的楚将,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为了保持主导地位,晋国不得不同时对付西南两国的挑战。最后,晋国彻底压制了秦楚两国,实现了长期主导中原。
过程
重耳兴晋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发兵攻晋,在韩原(今山西河津万荣间)击败晋军,俘获惠公,迫使他以王子为质,割河西八城给秦,甚至释其返国,将秦域扩展到黄河西岸。晋惠公死后,晋太子由秦私逃回国继位为怀公。秦穆公接晋公子重耳来秦,准备帮助他与怀公争位控制晋国。重耳投其所好,表示支持穆公东进入中原称霸,如能帮他回国为君,当使晋以秦封国之位追随秦后。穆公遂以“革车五百乘,类骑二千,步卒五万”(韩非子十过”)护送重耳回国为君,即晋文公。文公流亡年,经过多识广、智慧出众、争霸雄心强于穆公,拒绝真正以奉秦为霸主,但尽力维持晋秦联盟,采取措施使秦不仅不成为晋争霸中原的阻力,而且成为帮助。当周王出现权力危机向秦晋求助时,晋文公坚决拒绝秦军参与秦王,高举王旗,独自出兵平定王子带之乱。为此,南阳(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获得了南进中原的另一个战略要地,并在中原诸侯中提升了威望。为了巩固秦晋联盟,晋出兵支持秦攻打楚附庸,使穆公认为晋支持秦争霸,而真正的意图是诱导秦南攻打楚,以帮助晋在中原与楚争霸。
[img]8451[/img]
秦晋之好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后,秦穆公觉得晋秦联合结果只有利于晋国,于是在22年(前630年)与晋国联合攻打郑国时,背晋而与郑盟。
从战略大局出发,晋文公立即由郑国撤军,并继续与秦国结好,以免在晋楚争霸战争中与秦国交恶,陷入两面受敌的不利境地。
郑国是中原地理位置适中、农业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是大国竞争的焦点。无论是晋、楚还是秦,如果你想统治中原,你必须首先控制郑国。秦穆公背叛晋盟郑时,以帮助郑国加强国防为名,为郑国都城新郑留下了部分军队。
秦晋决裂
晋文公和郑文公于628年相继去世。秦国乘晋、郑两国新丧之机,于次年前627年派兵潜越晋国桃林、萧函,远程攻打郑国国都。因途遇郑商人弦高奖师,以为郑国已有防备,于是灭晋国边邑小国滑(今河南偃师南)撤军。晋国先云认为,秦国是晋争霸中原的潜在敌人,双方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挫败秦国东进中原的战略企图,消除隐患,晋军与姜蓉在萧山(今河南陕县东)设伏,歼灭秦军,历史上被称为“萧之战”。
前627年萧战后,晋秦联盟破裂。
萧战后,前626年,秦国立即释放了之前在秦攻战中俘虏的楚将斗克,与楚国结好,共同对抗晋国。为了保持主导地位,晋国不得不在西南两国对抗秦楚两国的挑战。
秦晋双方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前626年,秦晋爆发了彭衙之战。27年,秦派军开始攻晋。晋襄公亲率领主力作战,在彭衙(今陕西白水北)附近击败秦军后,率领宋、陈、郑联军反击,攻占彭衙、王(今陕西澄城)。
624年前,秦晋发生了一场王官之战。28年,秦穆公集中兵力亲自指挥进攻晋朝,渡过黄河,占领王官(今山西闻喜南)和鄙(今山西临沂西南)。为了避免决战,晋军坚守城市,拒绝出战。秦军随后从茅津渡河,进入萧山,积土立封(标志),“哭三天”(《史记·秦本纪》)。
在王官之战中,秦军虽然获胜,并深入晋腹地,但并未与晋主力决战。秦孤军深入,难以长期立足,不得不经桃林回国。有鉴于此,秦穆公暂时将主要战略方向转移到西方,以进一步扩大领土,丰富军队实力,摧毁绵绵(今甘肃天水)、狗原(今甘肃陇西东)等西戎国家,“辟地千里”(《新序.善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此后,秦国将进攻矛头转回东方,继续与晋作战。但规模不大,互有胜负。
前623年,新城之战爆发。晋军出兵攻打秦国,围攻秦国河西4秦国和新城,报复前62年晋国王官之战。晋军占领了秦国的新城。
[img]8452[/img]
晋合攻秦
前620年,护送晋国公子雍归国继位的秦军,因晋国改变主意,在令狐被晋军伏击,历史上被称为令狐之战。
前619年,秦为报复令狐之战,攻打晋国,攻占武城,史称武城之战。
前617年,晋为报复武城之战,攻占秦国少梁,秦也攻占晋国。
前615年,也就是周四年,秦康公集中力量攻击晋,不断攻占羁马(今山西永济南)和瑕疵(今河南灵宝西),试图夺取桃林和萧山,控制东进中原的战略走廊,但后来被晋军击退,未能达到目的。历史上被称为河曲之战(详见条目河曲之战)。
战后,晋立即增加了驻瑕军,并在桃林建造了城市城市城市城市,以加强该地区的控制和防御能力。由于晋更牢固地控制了桃林塞、函谷关萧山等战略要地,并呼吁诸侯的声望和力量。秦军总是被封锁在关中,未能将军队扩展到中原。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秦乘晋与赤狄、鹿作战,曾发兵攻打河东之箕、高(均在今山西蒲县附近),但在晋军反击下,他输给了辅氏(今陕西大荔东),这场战争被称为(见辅氏之战)。
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秦国再次努力,准备与狄、楚联合攻晋。晋得知后,先发制人,晋公亲率领齐、鲁、宋、卫、郑、曹、诸、滕联军攻秦,深入关中,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击败秦军后撤退。
周灵王十年(公元前562年),秦国在郑国乘晋国主力南下与楚交锋。后方空虚的机会,以援郑的名义发兵进河曲,在橡树(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东岸)击败晋军,称为橡树之战。
晋为报橡之战。十三年(前559年),周灵王率领鲁、齐、宋、卫、曹、君、诸、滕、薛、祁、小诸、郑等国联军攻秦,渡过泾水,大败秦军。秦国在泾河上游下毒,诸侯盟军饮水。
从那以后,双方再也没有战斗过。
[img]8453[/img]
结局
经过13年(前559年)的晋秦麻隧之战,秦国几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晋国取得麻隧之战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战略部署,中原诸国实际上属于晋之国。公元前575年,解除了西部秦国、东部齐国、北部狄人部落威胁隐患的晋国,在晋公的带领下南下与楚国竞争,在炎陵战役中再次击败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新统治中原的愿望。
探索晋秦争霸战争的具体过程?最终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