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元十二至十三年(南宋德佑元至二年,1275-1276年),元朝将领阿术在忽必烈灭宋之战中长期围困,突破南宋扬州,历史上被称为扬州之战。元军占领扬州后,通州(今江苏)、滁州(今安徽)、高邮军等州县相继投降,淮东全部占领元军。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背景
丁家洲战争结束后,宋军精锐损失惨重,沿江州县降元。只有淮东制定使李庭芝和副首都姜守卫扬州,坚持抗元。到12年3月,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率军占领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常州(今属江苏)、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广德军(今安徽广德)等重镇相继降元。
为了切断临安(今浙杭)与两淮的联系,忽必烈命令平章政事阿术率军攻打扬州。他命令昂吉尔进入淮西,驻扎在和州(今安徽),与淮东都元帅博罗欢牵制淮东宋军。
[img]8209[/img]
过程
4月19日,阿术率军渡江后,先遣使进入扬州招降,被李庭芝斩使焚诏拒绝。然后进攻真州(今江苏仪征),在老鹳嘴(真州东)击败宋军,占领瓜洲(今江苏扬州南)。瓜洲位于运河入口,与镇江斜对,是控制长江、运河的重要场所,也是扬州宋军入江的必由之地。李庭芝为坚壁清野,早已焚瓜洲民舍,强迁其民进扬州。阿术率军至,甚至造楼划桨、置营栅、修战具、曹真州栗子,屯兵守卫。
二十九日,阿术率军攻打扬州,与宋将姜才在三里沟(扬州西南)、扬子桥(今扬州南)展开激战,姜才战败,退城坚守。元军屡攻不克,于是从瓜洲经扬子桥,东北跨湾头到黄塘,西北至丁村堡,筑长围困;并在扬子桥立木栅,于湾头(今扬州东北)筑堡,以绝通州(今江苏南通)为主、泰州、宝应(均属江苏)、高邮军(今江苏高邮)等地军援粮运。
6月27日,应总督府张世杰的约定,李庭芝拟出兵瓜洲会师抗元,遣江率军出击,与元军展开扬子桥之战。宋军大败,未能突破封锁。
9月27日,姜才率步骑1.5万人,攻元湾头堡,被阿术、阿塔海击败。
[img]8210[/img]
2013年2月,赵显降元。元军用太后谢道清的指示招募了他。他被李庭芝严厉拒绝。姜才用弩射杀使者并将其击退。3月,元军将宋朝皇帝和皇后送往瓜洲。李庭芝和姜才率领军队在4万夜内捣毁瓜洲,并试图夺取两座宫殿。在激烈的战斗中,元军带领皇帝逃跑。
四、五、六月,扬州市缺粮,姜才多次攻击湾头堡和丁村堡,接应粮运,均被元军击退。
7月,在福州建立流亡政权的宋朝皇帝赵,派使用少保和左丞相召唤李庭芝,并以龙神四厢指挥使和保康军宣布召唤姜才入卫。李庭芝甚至留在朱焕守卫扬州,与姜才一起率领7000名士兵东至泰州(今属江苏),想从通州南下。出乎意料的是,朱焕以扬州降元,阿术率军赶到泰州包围,并派人招降。
[img]8211[/img]
结果
适姜因病无法作战,将孙贵、胡卫孝等开城门投降。李庭芝、姜才被俘,押回扬州,不降被杀。
在这场战争中,元军用部分兵力遏制了宋军的大部分兵力,有效地保证了临安的胜利。根据扬州兵精城的特点,元军长期陷入困境,等待自我崩溃,等待进攻的机会;以及军事进攻和投降相结合的战术,以较小的成本占领了扬州和淮东16州32县。宋朝将军李庭芝和姜才知道这座孤城很难防守,他们仍然英勇作战。他们宁愿死也不愿死。
元朝和南宋之间的扬州之战是怎么回事?最终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