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之战是秦武王三年(前308)至秦武王四年(前307年)与韩国军队发生的战争,秦国著名将领甘茂率军在韩国国中重镇宜阳。韩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占据宜阳。这场战争总共斩首了6万韩军。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秦军的攻坚战进展并不顺利。战争经历了五月,失败了,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甘茂曾经动摇信心,想半途而废。但自己客居秦国为相,在国内遭到楚里疾、公孙郝的攻击,在国外与韩相公仲结怨,只能背水一战。最后,甘茂将个人所有的钱都用于公赏,在重赏下,一鼓作气,终于拔掉了宜阳。秦军依靠强大的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此后,秦的疆域扩展到中原,完全控制了萧、信的危险。
[img]8140[/img]
背景
政治背景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土是秦(现水市),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期,秦国开始参与中原的竞争。
战国中期,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孝公死,子司立。商鞅被杀,秦法未败。在子司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继齐、魏之后,开始称王为秦惠王。秦惠王雄才大略,广揽各国贤才为己用,张仪入秦为相。张仪向秦惠王献计,力主伐韩。“下兵三川(黄河、洛水、伊水一带),以临二周郊区,根据九鼎,根据图书,威胁天子命令诸侯”,建设王业。
将军司马错力主伐蜀,惠王从之。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国家富强。 随后,秦大举攻赵,取中都、安邑;攻楚,取汉中。秦惠王四年(公元前311年)去世时,秦已东扩于宜阳、池池西部。
[img]8141[/img]
战争起因
秦武王即位后,主张出兵三川,听取了楚里疾的建议,使甘茂为将军,发兵5万,攻打宜阳。
宜阳是韩国西部的屏障。韩国中后期领土由上党(今山西南部)三部分组成。、南阳(今济源、焦作)、新郑,宜阳是连接三个地方的枢纽。宜阳也是两周的门户。宜阳和东西周一起成为秦东进的障碍。时人苏秦曾说:“韩东有巩洛和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和长阪之塞。” 因此,韩国在宜阳布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
宜阳之战是怎么回事?在什么背景下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