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魏爆发了大规模战争,争夺关中河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幅增强,恰逢魏国精锐丧失国力大损。最后,秦收复了河西,历史上被称为河西之战。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第三次河西之战
背景
公元前384年,秦即位,在秦国进行改革,包括废除殉难、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推广县制。晚年,国力变弱,试图夺取魏国的河西县。这时,魏国的主力陷入了中原战场,无法自拔。
[img]8104[/img]
经过
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华县东)建城,被秦国击败。随后,秦在洛阴击败了魏韩联军。364年前,秦将领军穿越黄河,攻入魏的河东,在石门(今山西运城县西南)击败魏军,斩首6万魏军。在赵国的支持下,秦国退伍。这时,周显王派人祝贺秦。
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井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部)北岸与韩赵联军作战,派遣长国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部)击败魏援军,俘获主将公孙痤,占领繁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部)。同年,秦献公去世。
[img]8105[/img]
评价
第三次河西之战是在魏与韩赵之战的同一年,少梁与李(今汾河支流)非常接近,只有一条河。有理由相信秦对魏河西的总攻符合韩赵对魏的进攻,至少是一次“趁人之危”的攻击。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迫使魏国割让繁庞,俘虏了魏翔的叔叔痤疮和魏王子,但在魏国的胜利中,韩赵再次向魏国屈服,帮助魏国反击秦国。秦国不得不停下来,但至少保留了胜利的果实(后来,魏国在河西修建了长城,少梁和繁庞都在长城外)。
后来,秦孝公开始改变法律,没有时间对外战斗,给了魏巩固河西的时间。魏趁机在河西修建长城,使秦孝公在早期阶段无法全面攻击河西。直到河西战争再次发生,商鞅才通过欺骗公子王来突破魏的河西防线。
如何评价第三次河西之战?具体过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