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建元元元年(343年),成汉昭文帝李寿去世,王子李势继位。李势继位后,他奢侈淫秽,无视政治事务,刑法苛刻,饥荒,使成汉国势更加衰落。东晋安西将军桓温趁成汉国势衰落的机会伐灭成汉。
过程
永和二年(346年)11月5日,东晋安西将桓温采取江夏相袁乔“先攻弱”的策略,带领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桥王司马无忌攻打成汉,袁乔带领2000人担任前锋。
永和三年(347年)2月,桓温部队抵达青衣(今四川青衣江),成汉国主李势大举出兵,派叔叔右卫将军李福、表哥镇南将军李权、前将军闵坚等人带领数千名士兵从山阳(今四川双流东南)抵御桓温。成汉中将领认为桓温只能走过小路,都想在长江以南埋伏,等待东晋军队。闵坚没有服从,带领军队从长江以北的鸳鸯(今双流镇西北,岷江东北岸)渡过长江,前往前卫(今彭山西北,岷江西)。
[img]7794[/img]
永和三年(347年)三月,桓温抵达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岷江东岸)。有人建议桓温应该分两条路并进,削弱成为汉军的威力。袁乔说:“现在孤军深入千里之外,胜利可以建立伟大的成就,失败可以死去,我们应该聚集力量,共同努力,争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功。若兵分两路,则众心不一,万一方失败,讨伐成汉的大事就结束了。最好是以完整的军队前进,扔掉像水壶和蒸笼这样的炊具,只带三天的军粮,以表现出毫不犹豫的决心,一定能赢。桓温听从袁乔的意见,留下孙盛、周楚带领瘦弱的士兵守卫重型装备,桓温亲自带领步兵直接前往成都。
李福进攻彭模,孙盛等人奋力反击,李福败后退。桓温进军,遇到李权,三次战斗,三次胜利,成汉军队崩溃逃回成都,镇军将军李位向桓温投降。直到我坚持下去,我才知道我和桓温走的不是同一条路。我转身从沙头津渡过长江(今四川新津南,彭山县北岷江)。当我到达成都时,桓温已经驻扎在成都的十里陌,我的士兵们不战而败。
李势将所有士兵都调到成都的长桥(今成都西南河)与桓温军激战。桓温的前锋部队不利,参军龚护死,流箭射中桓温的马头。士兵们非常害怕,想要撤退,而负责打鼓的官员却误击了前进的鼓声。袁乔拔出战剑,督促士兵奋战,最终击败了李势的军队。桓温乘胜长驱直奔成都,放火焚烧城门。成汉士兵惊慌失措,再也没有战斗精神继续抵抗。李势趁夜打开东门逃到嘉萌(今四川广元西南)后,派散骑常侍王幼向桓温投降,成汉政权灭亡。
[img]7795[/img]
结果
成汉政权灭亡后,桓温将李势及其十余人迁往东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朝廷将李势封为归义侯。 桓温撤军时,仍以周抚为益州刺史,守卫彭模。两年后,周抚清除了成汉的残余势力,使蜀地全部属于东晋。
东晋灭成汉之战是怎么回事?东晋是如何灭成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