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杀妻。中国古代谈“不义之人”, 通常要列出以下坏典型──易牙蒸子媚君,吴起杀妻求将,杨光杀父篡位。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家通常将孙武和吴起并列。吴起出仕鲁、魏、楚三国都取得了奇功,并留下了用兵治国的《吴子》来启迪历代兵家。军事才能如此受尊敬的吴起在道德上受到质疑。今天,他的经历也可以让人们思考如何处理功利主义追求与道德底线的关系。
辉煌和阴影都集中在这位引起千年争议的名将身上。
战国初期(约公元前440年),吴起出生在弱邦卫国,被强邻欺负。当他年轻的时候,他的家庭从富裕走向衰落。这种环境造成了他强烈的求胜心,热衷于名利,却又狭隘又狂躁的心理。据史料记载,吴起为出仕送礼而耗尽家财,结果一官不得,反而被同乡嘲笑。因此,他怒不可遏,杀死了30多个批评自己的邻居,然后逃到鲁国。临行前,他声称不做卿,不回家。
从那以后,吴起在儒家大师曾子学习,但他被一位注重孝道的老师驱逐出去,因为他母亲去世时没有回家哀悼。因此,如果他渴望一个官员,他会专心在鲁国参军,认真学习军法,并在齐军来攻击时向鲁军求助。鲁国人看到他岳父的家是齐国的名门,不愿意重用。吴起砍掉了妻子的头等大事,以换取鲁军封他为将军,这也留下了永恒的诅咒。
吴起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经过他的训练和指导,弱小的鲁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败了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强大的齐国。然而,作为孔子的同乡,鲁人鄙视吴起的美德。晋升他的鲁军看到这个人如此残忍和害怕,很快就解雇了他。吴起转投魏国,被准备变法求强的魏文侯利用。
吴起在魏26年,“曾与诸侯战争76,全胜64”,同时又“辟土四面,拓地千里”。魏西河(今陕西省)守将时,多次以少量兵力击败庞大的秦军,占领黄河以西700英里,使原本强大的秦国一度岌岌可危,魏国成为战国头强。
魏文侯死后,武侯即位,吴起不受信任。他转向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相。仅仅一年,他就创造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但三晋;西伐秦的杰出成就。这个外来户在仕途上一步登天,提出了各种变法措施,引起了楚国许多贵族的嫉妒。悼王刚死,贵族们就招呼弓箭手围住前来致祭的吴起。虽然吴起在危险中表现出智慧,但他躺在神圣不可侵犯的故王遗体上,希望弓箭手放过他。出乎意料的是,无序的箭仍然像雨点一样射击。吴起数着箭,倒在地上死了。楚肃王继位后,严格按照楚国法律“用武器触摸王者,夷三族”,逐一追查当初箭射楚悼王尸体的人,发现70多人,全部抄袭。吴起这个死法,也算是为自己报仇,拉了好几个垫背的同死鬼。
在列国争霸的时候,吴起每个地方都能强军兴邦,真的很有才华。除了《吴子》之外,他的大部分故事都消失了,但他仍然留下了“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谋国强军之道。吴起也认为“争名”、“争利”、“积恶”、“内乱”是军事灾害的源泉。虽然肤浅,但它仍然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个探索战争社会根源的人。
另一方面,吴起无论走到哪里,都引起了批评,最终被谋杀。虽然他因变法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但他缺乏个人道德的因素不容忽视。据记载,吴起为曾“亲包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中有病疽,起为吮吸”,但从他对亲人无情无义的行为来看,这种行为只是笼络下属的手腕。当时,吮吸坏疽的士兵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忍不住哭了起来,但她并不感激,而是感到悲伤,认为她的儿子会死。
与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兵家孙武、吴起相比,孙胜于吴,武功吴过于孙,但后人往往尊孙武而轻吴起,正是德重于才。纵观千年统军征战经验,军界公认仁、信、智、勇、严,方具名将之风。在古代,虽然有“谋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辩辞,但作为将军,要想说服大众,还需要注意个人道德,才能全面塑造良好的素质。如果我们只谈权谋而鄙视道德,虽然我们可以获得暂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它将不可避免地滋生毒害社会氛围和破坏军人武德的负面影响。吴起在历史上留下了令后人惊叹的武功,但他不择手段地争名夺利,却应该被视为古代兵家遗产中的糟粕。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吴起的结论可谓一句话,那就是“以刻暴少恩死其躯”。悲夫!”
名将吴起引发千年争议 吴起为争名不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