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颁布的《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未经批准,外国人不得在中国收集、收购和实地考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事实上,早在300年前,一些外国人就对中国的植物物种有了想法。
"采花大盗"
1698年,一名名名叫詹姆斯·昆宁汉姆的男子在中国厦门靠岸的英国“拿骚号”商船下来。他在这次旅行中的公开身份是船上的医生,但他也承担了一项特殊的秘密任务。
昆宁汉姆一下船就跑到厦门乡和鼓浪屿。他蹲在花丛中,收集菊花、苔藓甚至杂草,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随身携带的小口袋里。
自15世纪新航线开通以来,梅花、玉兰花、茶花、牡丹等中国常见的花卉图案也随着丝绸和瓷器进入了欧洲贵族的视野。欧洲植物爱好者在从传教士那里得知这些植物的真实存在后非常兴奋。昆宁汉姆,一位热衷于收集异国植物的外科医生,已经成为他们中第一个“花盗”。
昆宁汉姆像手术一样,准确切断每种带叶植物的枝条或茎,留下鲜花和果实,放入收集袋中。他收集了两到三个标本。返回船上后,他将植物样本干燥并夹入页面。这些页面是由厚厚的碎布制成的优质纸,每周更换一次。
他还为这些标本制作了标签,标明了它们在医学上的应用价值。他甚至雇佣了三位画家画1200幅植物肖像,包括玉兰花、梅花、樱桃、山楂...植物名称用当地方言的发音标记,“swatearubro"是山茶,"laboe”是腊梅。在口音问题上,英国人几乎错过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牡丹。他们不知道“Bowtan其实就是传教士笔下的“moutang"(牡丹)。
昆宁汉姆带回来的标本让同龄人欣喜若狂。如今,它们分散在50本厚厚的皮革包边书中,珍藏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大量物种向西移动
昆宁汉姆几十年后,石竹和竹子开始出现在欧洲庭院里。植物爱好者对此并不满意。他们想要更多的种子,所以他们开始向传教士寻求帮助。
唐志忠就是其中之一。然而,1748年,传教士与清廷的关系恶化,他们只允许短途旅行。即使他们去郊区的法国墓地,他们也必须有仆人陪同,一路上不能下马。唐志忠只能让仆人帮他收集他想要的植物。
1753年,唐志忠向乾隆皇帝献上了两株含羞草,这是他从法国带来的种子,在中国培育而成。乾隆非常喜欢这种西方植物,不仅写了一首诗,还让宫廷画家郎世宁为它们画像。第二年,唐志忠被允许在皇家花园收集植物。
唐志忠收集的种子从北京经陆路运输到广州30天,然后乘船前往大洋彼岸。臭椿、银杏等植物在此期间被他引入西方。 唐执中于1757年因伤寒去世,欧洲人在中国园林采集植物的特许权终止。
然而,在中国采花的旅程并没有结束。如今,世界上任何温带地区至少有一种观赏植物来自中国。
揭秘历史上第一个来中国采花的外国人 [采花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