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5年11月,宋太祖赵匡胤派王全斌、刘光义率领6万兵马从开封出发,分两条路向盘踞在四川的后蜀政权进军。自出兵之日起,仅66天后,后蜀君主孟昌出降,后蜀46州被纳入大宋版图。这时,王全斌向赵匡胤献上了云南的地图,并请求胜利进军,以消除占领云南的大理政权。
出乎意料的是,赵匡胤看着云南的疆域地图,用玉斧画着大渡河以西的地方,意味深长地说:“除此之外,非吾有也。从此,北宋、南宋的军队从未进入过云南地区,大理段氏政权统治了云南300多年。后人不禁怀疑,赵匡胤为什么不以当时的实力赢得云南?赵匡胤不愿出兵正他“以史为鉴”。《续资治通鉴》中写道:“皇帝(宋太祖)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说:“此外,非吾有也有。”
天宝之祸是指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的安史之乱,南诏是指当时分离云南的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和安史之乱有什么关系,影响赵匡胤的决策?
据文献记载,唐玄宗开元时期,云南六诏(王)中的南诏皮逻阁合并了其他五诏,统一了云南、定都大和城(今大理),并派孙凤迦向唐朝贡献,留为质子。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给了他一个名字。748年,皮逻阁死亡,其子阁罗凤即位。此后,唐朝与南诏的关系逐渐恶化。
750年,唐代云南太守张虔陀拒绝向阁罗凤索取贿赂后,他怀恨在心,“遣人辱骂,依然密奏自己的罪恶”。阁罗凤被激怒,愤怒地起兵反唐,杀死了张虔陀,“取姚州和小夷州凡32”。然而,阁罗凤并不想与唐朝彻底破裂关系。第二年,他“派使者感谢自己的罪行,愿意归还自己的罪行,得到自新”,但被拒绝了。
在杨国忠的鼓励下,唐玄宗派杨的亲信鲜于仲通,带领10万精兵渡过泸水,与白相城阁罗凤部展开激战。结果“全军陷没,死于泸水的人数不胜数”,而阁罗凤则收敛唐军的尸体,“筑京观(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形如尸山)”。
[img]833557[/img]
相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并于752年再次聚集世界精兵强将10万人,由李宓率领征服南诏。由于当时天气炎热,军队供应极其困难,人一路困马乏。渡过泸水后,“瘴死者属于路”。阁罗凤诱敌深入,以易待劳,在西洱河畔一战击败唐军,主将李宓被俘,“没有军队”。此后,南诏与吐蕃联合骚扰唐朝边境,成为唐朝西南地区的一大“创伤”。
云南的两场战争使唐朝中央政府付出了20万精锐士兵的代价。755年,安禄山率领15万人从范阳(今北京)出发,轻松占领长安和洛阳,使唐朝衰落。想象一下,如果李唐王朝有这20万士兵和马,为什么会有这个!
19937年,当赵匡胤还是一个11岁的孩子时,动荡多年的云南迎来了新的主人段思平。作为大理段的创始人,段思平努力工作,大理的国力非常强大。19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1995年平定后蜀。这时,他对是否攻云南的问题非常透彻。
从战术上看,“土风之不便,抑郁之所陷,瘴气之所伤,薪酬之所缺”,军人出身的赵匡胤非常敏锐地看到这就是所谓的“死地”、“绝地”,全盛时期的唐朝还是征服不了20万人,更别说北宋了,只有6万人能动员5年。(不是北宋的军队,而是四川的军队)
从战略上讲,如果赵匡胤当时头脑发热,乘胜进入云南。当时蜀地虽然平定,但后蜀仍有十几万人没有“解除武装”,很有可能发生动乱。事实证明,后蜀确实出现了叛乱,持续了好几年。此外,进入云南是一场危险的国际象棋。如果你幸运地赢了,你将不可避免地损失惨重,损害你的活力;如果你输了,你将威胁到赵匡胤刚刚凭借武力夺取的王位,以及北宋仍然非常不成熟的政权。
是否攻击云南不仅是一个战术问题,也是一个与整体情况有关的战略问题。此时,北宋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云南地区位于西南角,距离中原地区较远。赵匡胤完全符合攻击云南的要求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与“远交近攻”相结合的统一策略。赵匡胤的目标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地区,即广东南汉、江南南唐、山西北汉、契丹燕云十六州。
19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消灭了北汉。除燕云16州外,他基本完成了“统一”,没有在云南用兵。北宋和南宋的后代皇帝也遵循赵匡胤的“祖先训练”,采取“保持内外”的政策,与大理段保持和谐的外交关系。据《宋史》记载,大理国主段誉于117年派使者进贡,宋徽宗被封为云南节日使者和大理国王。
为什么赵匡胤没有攻击大理段氏:这才是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