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称霸近百年的强国魏,不得不谈起他的开山老祖魏文侯。有人说文侯武侯百年霸权,但武侯的智慧怎么能和文侯相比呢?归根结底,魏的霸权是魏君主的智慧。魏国最强大的领土也不忍赌博。中山被赵国隔离,当地就像一个U形,加上一些飞地。这样的领土真的很难防御。此外,一旦它变得强大,它将不可避免地被各国所憎恨和攻击。比如吴起攻秦国时,看到秦国危在旦夕,楚齐就一起出兵攻魏。百年强国魏国,只靠英明君主和才华横溢的文武将领。
魏的北面是赵,南面是楚,东面是齐,西面是秦,中间是韩。这样的地理位置怎么能让自己永远坚强呢?就像郑一样,虽然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人都在努力治愈自己的力量,但他面对敌人,夹在齐晋楚三国,最终成为晋楚争霸的受害者。
魏惠王就是这样带领魏国衰落的。魏惠王在位50年,赵肃侯励精图治。齐威王、宣王也任命邹忌、田忌、孙膑等人才。秦经商鞅变法后,楚威王兵一时兴旺。韩国任命了申不害变法,各国同时强大起来。特别是齐秦都把位于世界中心、百年霸权的魏国作为他的目标。即使是魏文侯也未必能应付这种情况,更不用说魏惠王了。最后,在东齐西秦的轮番打击下,他走向了衰落。后来君主不如一代,昔日无敌武卒也沉沦,最终被强秦摧毁。
战国末期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赵。秦赵本来是同一个祖先出来的,但却共同演绎了战国末期的演义。赵应该是三家分晋时期最强大的三个国家。然而,由于赵襄子顾全所谓的正统,他哥哥的孙子继承了他的地位,最终引起了内乱。国力大大消退,魏成为三晋的老板。赵在战国初期的百年里扮演着二流的角色。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国力一时大振。但由于国策农商并重,国土不适合发展农业,战略粮食储备相当少。
虽然赵国是战国末期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但它只能在军事上抗衡。燕赵古代有许多慷慨悲伤的人。强大的赵人阻止了不可战胜的秦军,但他们内心虚弱,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就像长平之战一样,两国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长平之战不是是是否改变廉颇,而是改变谁。赵国的经济极其落后,长平战争持续了三年。秦国关于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的两个粮食生产基地,并不担心粮食,三年的战争使赵国的经济崩溃。秦国彻底削弱了韩魏两国,楚国再也无法阻止秦国的扩张,秦国终于把赵国作为自己统治世界的最大障碍。
此时,赵国应该更加正襟危坐,但赵国却是一代不如一代,武灵王有多有才华,但他的后代呢?惠文王还可以任命于卿、廉颇、林相如、赵奢等贤臣良将,也是守成之王;孝成王先后罢免了廉颇和李牧,但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可以改变,重新任命他们;悼念襄王罢免了廉颇,导致他离开,但他找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将庞暖,几乎无法支撑局面;赵王迁,和秦始皇一样,是赵妓女的儿子。为什么差别这么大?诱杀李牧最终使赵国灭亡。赵国的人口只有300W左右。经过长平一战,国力难以修复。另外,国君不如一代,不可避免地会被摧毁。
韩,一个虚名的“强韩”,战国初期跟在魏国后面。魏吃肉,吃汤,远不能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远不如魏国。远不如南方楚国和东方齐国这个富裕的国家。
在中期,任命申不害变法,但申不害重术治,不重法治。虽然强国富兵一时,但邹忌改革的齐国远不如商鞅变法的秦国。术治伤害了韩国一百年。强周制秦、冯亭降赵、郑国修渠等明显体现了术治,最终在日切月割中被摧毁。
韩国在各个时期都谈不上强国。在长平战争之前,他们实际上把占据半个国土面积的上党交给了秦国。到了@ 秦国只派了一个连姓什么都没记载的内史腾攻打韩国,连军队还没集结就灭亡了。真可怜可悲的弱国啊!
燕,又一个虚名的七雄。国君虽然出身高贵,但由于北临东胡的少数民族,南临强国齐晋(齐赵)。此外,人口稀少,土地贫瘠,历代君主(燕昭王除外)昏庸,春秋战国时期往往扮演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
燕国唯一强大的君主是燕昭王,北破东胡,占地2000英里,还有朝鲜千里之地,南破齐,夺齐城72城,但国力远不如商鞅变法的秦国、胡服骑射的赵国、庞然大物的楚国,远不如日落西山的齐国。燕昭王一死,田单复国,又回到了不入流的角色。
长平战役和邯郸战役结束后,燕国尽全国60万兵攻赵,结果真是令人惊讶。60万燕国男子被13万(25万)赵国娃娃兵打败,非死即擒。这样的国家又怎么配称强国呢?秦国远交近攻,但史书上没有说秦国远交燕国。也就是说,秦国根本没有注意到他。第一个发展东北的国家是如此的微不足道。这是一个可怜而可悲的弱国!
南方庞然大物之国楚楚。在秦征服巴蜀之前,楚国一直是东亚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此外,依托长江,具有南方雄性和长江优势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中原各国都把它当成蛮夷之国,看不起楚国,楚国也不屑学习。此外,楚国是一个富有昏君的国家。在整个战国时期,楚悼王和楚威王仍然是明君,但楚悼王在任命吴起变法后仅一年就去世了,变法半途而废。
后来楚威王,兵锋盛于一时,但他的寿命实在太短,在位仅十年就英年早逝。他的儿子是著名的饭桶楚怀王,“外欺张仪,内迷郑袖”,最终使这个庞然大物阳痿。他的儿子青香王是一个废物。白起只攻打了数万名士兵,三次攻打楚国,废除了拥有近百万军队的楚国。所有的国家都被占领了,寺庙也被烧毁了。然而,“宽宏大量”的楚国君主一点也不生气。他不想积极努力,而是继续沉迷于最后的时光。秦灭楚时,楚军数十万,资源基础雄厚,国土辽阔。但是有这样优势的国家还是不想进步,走向灭亡。
占据东方富裕地位的强国齐齐。战国初期也是默默无闻,但后来终于有了雄才传略的君主。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前期共计80多年,终于与秦国并驾齐驱。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强不过三代(秦除外),齐国也走了魏国(文侯、武侯、惠王)的老路。齐合纵韩魏攻破函谷关,50日灭燕,南败楚相唐昧,后大败三晋,六国都败在齐国手下。
然而,专横霸道的齐闵王也敲响了齐国的丧钟,抱怨六国,苏秦和田文两大叛徒。最后,在济西战争中,繁荣的齐国立即崩溃。虽然田单复国后,但国力不如以前。此外,后两代君主齐襄王和齐王建无能为力,坐视其他国家,在秦国的攻击下消亡。毕竟,他们无法逃脱灭亡的厄运。
秦,一个当之无愧的虎狼强国。战国初期,他原本是被打败的主人。在阴晋战争中,50万军队被一代著名将军吴起的5万兵役打败,失去了河西的土地,成为二流国家。
然而,后来,明军不断。首先,秦献公努力恢复河西的一些地方。然后,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重视军事和农业的国家。阻止秦国东进的魏国在日落和西山,最终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
后来的继任者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秦庄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太短,无足轻重)都以统一六国为己任,任命张仪、甘茂、司马错、白起、王坚、李斯、李信等名将,最终横扫六国,统一世界。
战国七雄是什么时候崛起的?为什么胜利者是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