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兴衰震撼了中华民族深厚的灵魂。当你对她有了深入透彻的了解,你一定会为她流给后人的“博大精深”而由衷地欢呼。众所周知,清初,为了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的清朝帝国,清军自公元1644年入关以来,继续在西北和西南部用兵,稳定了西藏,恢复了台湾,逐渐统一了全国。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岛等,南至曾母暗沙等南海岛屿,领土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清政府与朝鲜(高丽)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沙俄、浩罕汗国、印度、锡金、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与日本、琉球、菲律宾、印尼等国隔海。从“天子守在四夷”的周边观念出发,清政府与这些国家大多建立了宗藩关系。清帝国自以为是位于“中央”的“天朝上国”,各国与之的往来都是“万方来潮”。宗藩关系主要表现为“册封”与“朝贡”的关系。一方面,藩属国依靠清帝国的“上国天威”要求“封”,以示正统,愿意“纳贡称臣”;另一方面,清政府的“回馈”多于“朝贡”。
清政府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宗维翰、怀德维宁”的思想,实施“布恩信、怀远人”的政策,与藩属国建立了松散的政治联盟,建立了“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的领土防御体系。因此,可以说,政府的周边关系体现了封建等级、伦理、宗藩、地域等观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辅车相依,唇亡牙寒”的军事辩证思想。下面作者分别对“天子守在四夷”作了解读。期待你的指导!
琉球守东南
“琉球守东南”是清政府周边政策的重要环节。琉球位于台湾省东北水域,离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岛、北岛不远。明清两代琉球王国都是中国的藩属国,明朝两国多次遣使往来,清朝关系更加密切。公元1683年至1719年,康熙分别派王吉、徐宝光出使琉球,琉球王国派臣出海迎接。1701年,琉球王国还派使臣蔡铎向清朝献上《中山世谱》和《琉球地图》,对清政府表示“向城市输化”。乾隆年间,清政府曾派藩到琉球任“教学”,并有《琉球入学见闻录》。此后,两国使臣来来往往,清政府一直将琉球视为中国东南地区的自然屏障。琉球直到1879年才被日本(现为日本冲绳县)占领。
以高丽守东北
“以高丽守东北”是清政府领土防御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朝,朝鲜古称“高丽”,与他有藩属关系。后金(后来的清朝)兴起后,为了解除双方受敌的威胁,他在1627年和1636年两次向朝鲜用兵,迫使朝鲜解除与明朝的联系,正式与朝鲜建立了藩属关系,两国逐渐友好起来。清军入关后,共同的防侵利益使两国关系更加密切。1654年和1658年,朝鲜两次派兵协助清军反击沙俄对黑龙江下游和松花江的侵略,对沙俄殖民强盗进行了沉重打击。清朝帮助朝鲜抵制日本和沙俄的觊觎和侵略。因此,清政府用“高丽守东北”在中国东北发挥了良好的防御作用。
蒙古守西北
“蒙古守西北”是清政府周边关系的又一重要防御手段。蒙古国原属中国版图,蒙古族也是中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清军入关前,要求朝廷征服漠南蒙古,将内蒙古纳入自己的领土,以切断蒙古贵族与明朝的联系。在西北方向,沙俄、浩罕、阿富汗等国家与中国接壤,主要威胁来自沙俄。浩罕汗国是一个城市走廊国家。与清朝有藩属关系的清代。为了实现怀柔蒙古各部门的政治目的,为了实现“深爱”,康熙皇帝曾57次访问蒙古、东北、西北等少数民族居住地,中国北方曾出现“日舞微风,声教无私领域”的感人局面。这种亲密的民族关系在抵御沙俄对中国西北边境的侵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越南守西南
清政府在中国西南方向的另一个重要防御策略是“以越南守西南”。清政府非常重视与越南的关系。据《清史稿》记载,从清朝开国皇帝顺治到乾隆末年,越南交通大学有13次“朝贡”,民间贸易也非常繁荣。仅广西边境就有30多个边境港口。为了增进中越关系。清朝皇帝多次向越君赠送皇书匾额,如:1683年乾隆帝书给予“忠孝守邦”;1724年雍正帝书赐“日南世诈”;1784年,乾隆帝书赐“南交屏翰”御匾。当时,越南是清政府对外关系中唯一一个得到这种虚荣的国家。清政府在处理两国关系时,表现出了封建大国的优雅态度。后来,由于越南封建统治者以“小国之君”的态度,对清政府实行了欺骗狡猾的政策。乾隆末年,两国关系逐渐冷谈松散。
解读:为什么清朝历史上的疆土防御政策天子守在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