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早期到万历时期,明朝开始繁荣。
有些人不同意,因为宋朝的财政收入超过7000万,相当于7000万两银,万历时期一般为1500万两银。这里有两个问题。明朝的税率相对较低。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是30税1,而明朝中后期大部分时间都是50税1。在同一经济总量下,财政收入下降;@ 明代白银的购买力强于宋代,1500万两的购买力相当于宋代6000万两(仅以京城粮价换算),这是个约数,@ 明朝最繁荣的时候可能比不上宋朝的巅峰时期,但与一般时期相差不大。
为什么明朝中早期持续发展,万历时期达到繁荣的顶峰?
首先,明朝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优势。明代中期,中国商品如生丝 丝织品 瓷器 茶叶 棉布 砂糖 粮食 药材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在很多地方都有记载,不需要重复。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由于宋代经济发展迅速,白银需求的增长一直快于供给的增长,@ 明代白银的购买力是宋元时期的两三倍多,简单地说,明朝中前期的银子很贵,@ 银价商品价格低廉。在此期间,欧洲经历了大约100年的通货膨胀,许多商品的价格上涨了两三倍。由于综合因素,明代商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质量优势,而且具有价格优势。欧洲产品在美国的市场被明朝占据,甚至欧洲自身的市场也是如此。
由于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结果是大量可持续的贸易顺差。日本 美洲 非洲 欧洲是逆差国或地区。
[img]833412[/img]
有一组数据可以解释。据专家估计,1590-1602年,美国白银通过太平洋流入菲律宾约2000吨,1602-1636年约2400吨,1636-1644年约210吨。菲律宾没有工业,都是转口贸易,基本都流入明朝。
第二,1622年前八九十年间,中国金银比价为1:5.5--1:8.银贵金贱,而欧洲是1:11.5--1:13、银贱金贵,只要把欧洲的白银运到中国,然后换成黄金运回去,就是一本万利,也就是套利,@ 中国资本白银持续流入。
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是今天的双顺差。
然而,随着明朝经济的不断繁荣,白银的流入加速。1635年,黄金和白银的比例达到1:10年,1637-1640年(这一年你一定很熟悉),达到10年:13。欧洲的金银比价仍然保持在1:13左右,与明代白银没有套利空间,资本流入自然停止;此外,白银变得便宜,经济繁荣必然导致工资等成本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贸易顺差下降。1636年后,菲律宾每年流入的白银大幅下降。
时代结束了双顺差。
明朝开始通货紧缩;当时有两次,一次是天启时期,一次是崇祯时期。他提议在事件中发行纸币,以缓解当时的困难。不幸的是,朱元璋的宝钞影响太大(贬值1000多倍),无法实施。
通货紧缩的结果是:到崇祯时期,部分年份正常财政收入不足500万两白银,比万历时期下降了60%以上。
也@ 陕西灾难发生时,崇祯派人救灾,只带了10万两银,数百万人闹灾,10万两银根本无济于事。结果灾情恶化,有张献忠和李自成的用武之地;很多历史学家说崇祯是混蛋皇帝,只关注土匪,不关注救灾(10万两银对几百万受害者真的没用),站着说话不腰疼(真的没钱)。;如果按照军队的战斗力,东北战争,即使努尔哈赤的后代再肯几十年砖头,估计也没用,但不断拖欠工资,影响了战斗力,最多拖欠四五百万两。
明末大灾荒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增加了财政需求(救灾);另一个直接原因是通货紧缩,财政收入急剧下降,导致明朝救灾能力(最重要的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军队动员能力下降,导致明朝灭亡。
明朝的人非常聪明。他们不忘记宝钞的后果,推动了明朝的灭亡,使明朝朝廷面临通货紧缩;我不知道中国人是否还有这样的智力,这可能远不如古人;据估计,与欧洲和英格兰央行的货币交换不如全国各地的屁民强大,中国的屁民等于羊群。
崇祯经济失败:白银继续大量流入,加速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