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支那”,全国都知道这是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污名化的词,被用作对中国的蔑视。这个词被“污名化”,一开始并不含贬义成分。“支那”这个词在孙中山先生的信件和文件中很常见。梁启超早年曾取名“支那少年”——当然,我们不能说孙总理和梁任公是汉奸。那么,“支那”这个称谓的来源是什么呢?日本人为什么要污名化?这可能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拉丁文和梵文称中国为“拉丁文”Cina音译为“支那”。它的起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支那”一词可以在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古希伯来圣经《旧约》和早期汉译佛经中看到。苏曼殊大师说,《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婆罗多王朝的一首记事诗,婆罗多王言:‘尝亲统大军到北方,文物繁荣,民多智慧,危险分子’云云”;《旧约?以赛亚书说:“看哪里,这些来自远方,这些来自北方,来自西方,这些来自希尼国”,“希尼”是“支那”的异译;《佛说灌顶经》、《佛说德护长者经》、《八十华严》等佛典可以称为“脂那”。、所谓“震旦”,都是“支那”的异译。俗话说“德不孤,必有邻”,这些古老的记载表明,中华文明并不孤立,而是或多或少地与世界各大文明体系发生了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支那”是外界对中国的称谓,在中国本土典籍中从来没有这个词。这样,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其他国会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古代东西方语言中的“Cina“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对这个词起源的解释,也有“古今之争”。近代以来的论证大多从语音的角度出发,包括“诸华”音译、“秦”音译、“荆”音译、“丝”音译、“昌南”音译等。由于论证繁密,局限于篇幅,这里不方便详细说明。综上所述,现代论的主要目的是“追本探源”,但往往忽略了文明比较的视野,没有考虑到“支那”这个词除了音译之外的其他意义。
古人的解释不然,如果说今人的解释重在“释音”,那么古人则重在“释义”。唐代高僧惠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玄奘大师向印度国王解释支那国时说:“那个国家衣冠济济,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唐代的另一位高僧慧苑《华严经音义》说:“支那,这个转化为思考,以其中国人多思考多制作,所以被认为是名字,现在汉国也是如此。可见,支那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智慧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向外界展示的礼仪文教之邦的面貌。南宋僧人法云《翻译名集》说:“脂那,婆沙二音,一云‘支那’,这个云文物国,即赞美这一方,也是衣冠文物之地。二云“指难”,这云边鄙,即贬挫这方,非中国也。西域记云:摩诃到那,这叫大唐。与另一个以“中心”自居的文明共同体相比,中国自然成了“边地”。冯承钧的《西域地名》也采用了后一种说法:“支那者,梵文边鄙之称,原为雪山以北诸种之名,后来以为是中国之号。”
由此可见,日本人污名化“支那”一词所依据的正是这种逻辑。日本旧称中国为“中土”或“唐土”,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尊称。明治维新后,为了从根本上切断与中国文明的传承关系,日本选择了一个古老的外部称谓来指代中国。与此同时,日本希望与中国争夺东亚的主导地位,试图占据东方文明的“正统”。因此,它将中国斥为“边鄙之地”,并将自己视为文明中心。因此,“支那”一词符合它的需要。孔子说:“必也正名。梳理“支那”前后的名义和价值色彩可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为什么是“中国”——毕竟,从外部看中国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国文明的独特品质。
揭秘:为什么日本人在历史上称中国为[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