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两代建立的周朝延续了800多年,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可以占领国家镐京。继位后,周平王不得不向东迁都洛阳,分为西周和东周两部分。东周可以进一步分为春秋和战国前后的两部分。关于春秋战国的划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总的来说是相似的。总之,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是以力量说话的时代。那为什么要把它分为春秋和战国呢?这种区别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如果深入到具体现实中,这种区别真的不是很明显。但如果脱离了具体的事务,宏观上看,那么这种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个标准是正确的,隐藏在西周建立的礼法制度背后,或者是西周建立的礼法制度的基础,或者是德治思想的本质——仁义道德的认同和尊重。
一般来说,面对仁义道德,西周时期是遵循的,春秋时期是不能遵循的,但毕竟还是照顾好了,到了战国时期就放弃了。当然,既不能说西周时期的人先天高贵,也不能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越来越邪恶。这背后是社会文化进化更深刻的过程。只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做更广泛的发展。就其表现而言,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模式,主要是争霸;战国时期主要是争霸。l “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因此,虽然争霸有征伐和兼并,但总的来说,主要目的是维持秩序,促进稳定。@ 争霸还需要讲道理,还需要以仁义道德为终极依据。l “雄”是一个与雌性相对的术语。在一个高度成熟的父系氏族社会中,雄性的概念隐含着对雌性的征服和占有。@ 称雄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换句话说,争雄的结果一定是以兼并为手段和过程,最终走向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在生死存亡的压迫下,人们显然很难考虑道德。作为其结果,新统一的创始人当然有权制定新规则,不必受旧规则的约束。总之,称霸还是旧规则,争雄则是奔向新规则。称霸原有的道德标准,也要言而顾之,争霸者可以退一步,但争霸者也只是言而顾之而已。生活在战国初期的孟子对此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孟子说:以力假仁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在孟子时代,所谓的春秋五霸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仍然对现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政治生活。因此,它是一个从国王到学者都喜欢讨论或需要讨论的话题。孟子也不例外。不过,孟子一句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把王者和霸者的本质区分开来,特别是把所谓的五霸行为揭示得淋漓尽致。如果借孟子的话,虽然都是为了说服人,但霸主还是会注意到需要以仁义的名义,而争雄者甚至省去了这一层。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的根本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