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裔是洛阳人,出生在将门,祖父和父亲都在战场上战死,但他的结局却成了历史谜。
康保裔是宋初名将,战功卓著。《宋史·忠义传》说,他在咸平年间与辽军的决战中以身殉国,此事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东都事略》在历史上都是凿凿的。然而,《宋史·路振传》说,他在咸平被契丹军俘虏,辽史·圣宗纪也有辽军俘虏康保裔的记载。@ 相关记录充满矛盾,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河南洛阳人康保裔,谨厚好礼,善于骑射,飞行引矢,百发百中。父亲康再遇,后周任龙捷指挥使,随赵匡胤出征而战。保裔后周为将也屡立战功,后继父官职,在石守信的指挥下,率军破泽州,攻广阳。宋太祖开宝年间,从众将于石岭关败契丹军,迁龙卫指挥使,领登州刺史。太宗端拱初(988),迁定州、天雄军驻泊部署,迁高阳关副都部署,加侍卫马军都虞侯,带领凉州观察使。经过百战,身穿70多处创伤。真宗即位,委以要职,任并代都部署,迁知天雄军,后复任高阳关部署,为边关将领。
咸平三年(1000),契丹兵大举南下,与宋军诸将战在河间。诸将向高阳关求助,康保裔挑选精锐部队前往会战。康保裔带领军队到达前线,天已暮,便与诸将约定第二天早上合师与敌决战。契丹连夜调兵遣将,布下重重包围。天色渐明,探子来报,敌人步阵严密,人数众多,友军未到。左右看形势不利,都劝康保裔易甲换衣,带部分人员飞马突破。但保裔坚决拒绝:“临难不求生存,今天是我战死之日。于是决定死战。经过连续两天的战斗,双方伤亡惨重,土地被战马践踏。宋军救兵不至,终寡不敌众,弹尽矢绝,康保裔战死疆场。
消息传来,朝廷为此哀悼,两天不行朝会,以示哀荣。真宗下诏:在追赠侍中,赠送白金五千两,恩加诸子官职,遣使慰问其八十四岁的老母亲,封为陈国太夫人,追封其妻为河东郡夫人。由于康保裔的忠勇精神和为国捐躯的感人事迹,史官们将他列为《宋史·忠义传》的卷首。《续资治通鉴长编》李涛、王称《东都事略》、陆游《老学庵笔记》等史籍笔记也对此事进行了详细描述,其史源应全部来自《真实记录》。
然而,《辽史·圣宗纪》载道:“与宋军战,擒其将康昭(保)裔,获兵杖器甲无算。“如果《辽史》有可能站在敌对的立场上,故意贬低宋军,歪曲战争叙事中的历史事实,那么《宋史·路振传》也载道:“咸平中,契丹犯高阳关,执大将康保裔,略河朔而去。天子幸魏,特遣将王荣以五千骑追之。“这里不仅说康保裔被契丹俘虏了,而且真宗也知道这件事,并派军队去追击。《宋史》中自己的一事二说,足以让人怀疑康保裔是战死疆场还是被敌人俘虏?坚持这个问题的学者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发现了“康被俘,王师未胜”的记载,似乎进一步发现了康保裔被敌人俘虏的线索。
《宋史·夏守云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保裔与贼战,不,部曲畏首畏尾,声称保裔降贼,密诏(夏)守云往察。守云变服入营,廉问得状,还奏称旨。圣旨t恤保裔家庭。“部曲的恐惧”非常有趣:如果根据上述记录,康保人选择精英进行战斗,因为寡不敌众,在战场上殉难,那么为什么不选择“部曲”“恐惧”呢?很明显,康保裔战死不应由留在高阳关的“部曲”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康保裔如果降敌,反而会与这些部曲有一定的牵连,主将降敌,其部曲也会受到一定的怀疑。就这样,“部曲怕杀,声称保裔降贼”,很奇怪:为什么这些部曲要自己下索套?
《续资治通鉴长编》《考异》中有一段记载,可能会让人找到一些思考的线索:“夏守云传云:守云还,言保人因送客、猝与敌、援兵不至而死。诏保裔家族奏称旨,诏保裔家族。也就是说,康保裔只是偶然出关送客遇敌而战死。其中,“援兵不至”是高阳关中部曲的责任。主将在关外遇敌,部众没有救援。假如是保裔投敌,那么这些部曲自然就没有责任了,他们不跟主人投敌,似乎对大宋还是有功之臣。前引《宋史·路振传》说:“咸平中,契丹犯高阳关”,也与此事背景暗中一致。
这样,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也就是说,有两种说法是康保裔是如何失踪的:是在河间战场上,还是在高阳关送客?之后是战死还是投敌?当事情仍然如此不准确时,为什么朝廷如此盛大地对待这场葬礼?一系列的礼物和奖励都建在阴影上吗?
一些学者指出,宋真宗和他的大臣们在辽战争中感到非常羞愧。为了掩盖宋军惨痛的失败,摆脱将军投敌的尴尬,朝廷尽最大努力把康保人打扮成忠诚的人,然后处理和渲染战争中的忠诚和英雄场景,以掩盖人们的耳朵和眼睛,这真的是一张肿胀的脸和一个胖子,导致相关记录充满矛盾和混乱。
宋朝以后的历史学家也注意到了这些疑问。例如,毕远的《续资治通鉴》被认定为康保人的敌人。当然,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证据,这一认定似乎有点勉强,并没有引起历史界的注意。宋初著名将军康保人的结局是什么?似乎只有等待新历史资料的发现。(本文转自互联网)
康保裔名将结局之谜:康保裔以身殉国还是投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