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清时期著名的小说,大家都会想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其实当年还有一部《剪灯新话》,也很有名。它是在南京写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被官方明文禁止的小说。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后来在周边邻国流传,对亚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洪武十一年(1378)写的《剪灯新话》,永乐十九年(1421)重新校订出版,正统七年(1442)被禁。与当时的国子祭酒有关,即明代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校长。这个人叫李时勉。当时他刚上任几个月,但他很沮丧。为什么他精力充沛地去讲堂,热情地宣讲四本书的总结?学生们还是打瞌睡?于是他晚上去学生宿舍交流,问大家都在读什么书,是春秋还是诗经?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读得最多的书,竟然是《剪灯新话》。
李时勉很惊讶。他知道这是国子助教瞿佑写的小说。他听说这个人学了五辆车,曾经在太学教过《春秋左氏传》,但他自己也没看过。校长有点偏执。他主持太学工作,主张“格致诚实”,不能读小说。于是校长从学生那里借了一本书,回家挑灯夜读。看着,他觉得越来越不对劲,于是连夜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折,第二天赶到皇宫向皇帝汇报。当时,李校长给皇帝写了很多书。皇帝感到不耐烦,于是让礼部尚书胡颖举办了一个小型研讨会。会上的人认为李校长是有道理的,所以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被禁的小说就产生了。
对于这件事,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近有俗儒,假设怪事,饰以无根之言,比如《剪灯新话》,不仅仅是市场上轻薄的人争相背诵。至于儒学,日夜记忆,用资说话。若不严禁,恐邪说异端日新月盛,迷惑人心,实非细故。乞丐礼部文章内外衙门,提调学校御史,并根据检查司官的历史去处。任何这样的书都会被禁止,印度、销售和收藏的人会像法律一样问罪。普通人知道正确的方式,不会被邪恶所迷惑。圣旨下礼部议。尚书胡颖等以其言多切理可行...皇帝是他的议论。
所以《剪灯新话》真的就像李祭酒所说的那样,是“俗儒”所作的“邪说异端”?李时勉到底反感小说中的哪些内容?李时勉的眼光是独一无二的,一眼就能看出《剪灯新话》与四书五经的区别。小说的本质是虚构的,当然要“假托怪事”。“剪灯新话”穿越时空,打破时空界限,让古人与现人交谈,死人与活人交谈,这是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剪灯新话》多篇写人鬼恋,如《滕穆游聚景园》、《牡丹灯记》、《绿衣人传》等。滕穆巧遇到故宋宫人郑芳华,与他同居三年,表达了作者的怀旧情怀,表达了对乱世宫女命运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作者广泛的人文关怀。《绿衣人传》歌颂了年轻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精神,通过绿衣女与赵源人鬼恋的故事揭示了奸相贾似道的残酷暴虐行为。前者侧重于表达历史兴亡感,表达对宫女命运的同情;后者将反权奸的政治内涵融入到人与鬼的爱中。
这些文章完全是小说家“虚构”的,以表达特定的想法。用李时勉的话来说,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据《明史》记载,李时勉“性僵硬,以天下为己任”。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作为朝廷命官虚构小说只能被“俗儒”斥责。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方禁书是什么?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