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注重写实,是中国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之前的中国小说,要么再现了皇帝和将军的表现,要么赞扬了鲁莽英雄的忠诚,要么描述了神仙、佛陀和魔鬼的奇怪行为。这些不寻常的内容显然远离了公众的现实生活。《金瓶梅》写的是市场上平民的真实日常生活。正如清人张竹坡在《金瓶梅批评第一奇书》中所说:“似乎有一个人亲自写过,在清河县前西门家。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盘子碗,一一记之,似乎真的有其事,不敢说是操笔伸纸做的。在中国小说史上,这种对日常生活的详细描述是没有先例的。只有细致,才能更真实、更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早在20世纪30年代,明史专家吴涵就写道,《金瓶梅》就反映了明末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社会史。1956年2月20日,毛泽东在听取重工业部工作报告时与万里等人的谈话中也表示:“《水浒传》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金瓶梅》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是《红楼梦》的祖先。我们必须看看。”
《金瓶梅》实际上展示了晚明政治和社会的各种面貌(书中的当地习俗也展示了明朝的特点,只有银作为日常货币才能看到),这是对当时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深入分析。例如,对于我们目前非常关注的房地产市场,《金瓶梅》也有具体的相关记录。通过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对明朝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生活”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历代住房问题备受关注。《金瓶梅》一书阐述了明代人们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一种是租房,另一种是典房,第三种是买房。
[img]830721[/img]
《金瓶梅》第一次说,来自山东省阳谷县的吴大郎来到山东省清河县(今河北省),以卖煎饼为生。作为一个流动人口,吴大郎自然没有房子,卖煎饼利润小,没有钱买房子,成为张家的租户,后来嫁给了潘金莲。
潘金莲原本是清河县南门外潘裁缝的女儿,排名第六,小名六姐。天生好看,又缠着一双好小脚。但是好景不长,潘裁缝病得很重,没钱买药,踢腿走了,离开了妻子和孩子。寡妇很难养家,女儿永远是他的家人。然而,她把9岁的金莲卖给了城里的王招宣府,学会了弹唱。金莲不仅外表好,而且聪明,学什么会什么,学什么像什么。15岁时,描鸾绣凤,品竹弹丝,会弹一手琵琶。这些都是让男人心灵荡漾的技巧。
不久,王招宣死了。潘奶奶把女儿要了出来,转手卖给了张大户家,身价32银子,合当时的50石米。张大户家的潘金莲也学会了弹唱。时光飞逝,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潘金莲18岁了。她的脸像三月桃花,身像莲花,杏眼动人,眉毛弯弯,让一只贪得无厌的大猫看到了鱼。只有当时主家婆余的凶猛如虎,张大户才不敢轻易沾腥。但有一天,邻家嫁女,余氏赴席。张大户偷偷地把金莲叫到房间里,便心收用。余氏是个厉害的角色,为此咒骂丈夫,苦打金莲。张大户被骂是家常便饭,但就是舍不得小金莲。然后想了个好主意,倒赔了房子,把金莲嫁给了房客武大。武大老实忠诚,得了这个美女,以为是房东看得起自己。
武汉大学最初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生下了一个孩子,生下了黄泉,家里缺少一个帮手,娶了潘金莲后,他充满了快乐。他天生诚实,对张大户和他的儿媳潘金莲视而不见。后来,张大户去世了。张大户还没有入土,主人的妻子余就把武汉大学的家人赶出了门。武汉大学不得不在紫石街西侧租两所房子。
像吴大郎这样的人无疑属于当时的弱势群体,属于典型的租客。
但在那个时候,典房显然比租房更划算。吴大郎每个月都要向房主交房租。如果换成典房,只需要向房主支付一笔典房款,就可以按照约定的期限住12、3年。到期后,典房款还是自己的。这种房地产交易现在很少见。在明朝,甚至在中华民国,典房一直与租房并驾齐驱,解决了许多无房人士的迫切需要。唯一的缺陷需要押出大量的典房款。在《金瓶梅》中,潘金莲建议典房,吴大郎说:“我哪里有钱典房?潘金莲说:“呸!浑浊才料,你是个男人,倒摆布不开,常交老娘受气。没有银子,把我的钗梳凑在一起有什么困难!于是他卖掉了珠宝,“凑了十几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楼下两层四房住宅。”
“典”是使用权的转让。如果没有产权,你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生活,而不必每月支付租金。然而,如果房主有钱,他可以赎回。十几两银子,合(现人民币)3000元左右,应该很便宜。今天,在大都市的闹市区,3000元是一套两居室一个月的租金。
从租房到典房,吴大郎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据说用不了多久,夫妻俩就可以住自己的房子了。不幸的是,吴大郎早早被红杏出墙的妻子潘金莲毒死。他没有实现买房的梦想。他死后也是一个典房户。
在那个时代,有产权的房子并不贵。一间“门面二层,大小四间”的平房,质量一般,35两银子,相当于7000元。经常在西门庆的资助下买这样的房子遮风避雨(第六十次)。好地段的房子会更贵。西门庆买了狮子街繁华地区的“门面二,四层”的房子(第39回),花了120两银子,算是西门庆的“外宅”——按照现在的货币计算,常年房子1平米不到200元,王的房子1平米最多300元。比起今天大城市每平米几万元或者几万元的房价,真的很便宜。
当时,富裕家庭的深宅院的价格更高。西门庆的同事夏被判刑,并把房子卖给了何太监的侄子。“七个立面,五层”,“仪门进入大厅,两边的厢房鹿角顶部,后面的住宅花亭,周围的集体房间也很多,街道很宽”(第71次)。按原价1200元,今天24万元。
西门庆自己的宅院与夏家的这一所相当,后来又花了500两银子加盖了花园。以后乘人之危,用540两银子买下隔壁花家的花园(第十四回)。街对面乔家再买新房后,西门庆又花了700两银子买下了乔家老房子。同时,城外赵寡妇家的庄子也用250两银子购买,以扩建墓地。粗略来说,西门庆的房地产总值在3000两元以上,合今人民币60多万元。也就是说,如果今天西门庆的几栋豪宅都卖了,在北京和上海买一套小房子是不够的。
从金瓶梅看明代房价:西门庆房地产约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