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藩王叛乱的胜利者,朱棣对藩王支兵的危害特别敏感,所以在王位稳定后,他大张旗鼓地做的一件事就是削藩。经过一番行动,明初几位势力巨大的藩王遭受了重大损失,边境上的藩王更多地迁入内地。即便如此,朱棣还是不放心,规定藩王不仅不能与政府交朋友,更不能从事士农工商等行业,甚至出城郊游都要受到监控。朱棣的削藩,从效果上看,可谓立竿见影,但带来的麻烦也不小。最大的麻烦是历代分封不断,日久天长,皇室子弟越来越多,财务负担也越来越重。到嘉靖年间,天下每年供应京城粮食400万石,但每个王府每年消耗800万石。除了这些固定的财政补贴外,世界各地的藩王也“赚钱”,最固定的方式是“礼物”。明朝中早期,朝廷给予藩王的土地通常是几十顷,到中期有几千顷,到万历、天启年间更是变本加厉。
即便如此,藩王们还是不停地想尽办法发财,一般的招数就是侵占民田。明末,几乎一半的土地被藩王占领。明朝君臣并非不重视藩王的这些大问题,嘉靖曾命令群臣想办法解决。此后,明朝也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如严格审查,发现冒名请奖一律严办。此外,还要加强教育,为藩王办学,教育他们为国分忧,勤俭节约。此外,还改革了以往的免税政策,使藩王分担了一些国家税收。这些政策确实为朝廷节省了很多钱,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事实上,在此期间,有人提出“定子女”——尽可能编制人民身份,让他们参与士农工商活动,自食其力。然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嘉靖决定“从容审判”。毕竟这涉及到十几万藩王子弟的利益,不是小事。
到了嘉靖晚年,御史林润的奏折再次震惊了朝野。林润提出,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出台一项基本法律,作为后人遵循的标准。经过多次讨论,两年后终于出台了著名的宗藩条例。核心内容有二:一是严格限制藩王的妻妾数量,娶妻由礼部审核,藩王的子弟给爵,严格审核;二是对藩王的费用进行财务核算,减少大量无用费用,减少原固定工资。从攻爵、赐田到日常开支,藩王开始受到严格监管。
明朝中期,《宗藩条例》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隆庆、万历时期,明朝在藩王开支上大幅减少,国库日益丰富,但仍难以治本。朝廷给予藩王的土地没有限制,也没有提到关键的“定子女”。藩王后代的寄生虫角色一点也没有改变。明朝一步步被藩王拖垮。
明朝败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农民想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