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朝代文官集团有很大的权力,即内阁,有时甚至可以影响皇帝的意志。此外,六科还有权驳斥圣旨。这在形式上非常接近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中的内阁作用。但事实上,这两个系统之间存在本质差距。让我们分解一下。
首先,让我们看看明朝的内阁:
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唯庸案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只有中书舍人。
同年9月,朱元璋成立了四名辅导官员,以儒家王本为主。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模仿宋朝制度,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学位,其中礼部尚书邵质、审查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地大学士学位。之后,他还设置了文华殿大学士学位,并担任了博士鲍、余解、张长年等人。,以辅导王子为主,以秩序为主,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建文年间,将大学士改为学士,全部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将谨身殿改为正心殿,将正心殿学士改为正心殿。
明成祖靖难夺位后,召解缙、胡光、杨荣等人直接进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建立了内阁制度。然而,当时进入内阁的成员都来自翰林院的官方职位,如编辑、审查和试用。他们不兼任六个职位,也不允许专制九清。九清和其他官员不得通知内阁。
洪熙年间,明仁宗被提升为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因为杨士奇和杨荣是东宫的老臣,杨荣是太常卿和谨身殿大学士。因此,从明仁宗开始,内阁逐渐受到重视。此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都有尚书职位,尽管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景泰时期,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入官方部门,进入内阁。自那以后,他就有了中书舍人,六个部门都有意志,内阁权力更大[14]。嘉靖之后,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以上。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强大的时期。张居正的改革使内阁成为政府运作的中心。事实上,张居正接近现代首相的地位。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纸上,贴在奏章上,这叫“票拟”。而皇帝万历首辅张居正则用红字作指示,称为“批红”。根据规定,皇帝只批写了几本书,大部分的“批红”都是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写的。过去,根据大明祖制,严禁太监读书识字。大明宣宗不仅改变了规则,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殿里还建立了一所特殊的太监学校。后人猜测,明宣宗的目的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
看看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
中央政府及其核心内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内阁由政党组成,占据了议会的大部分席位。议会选举结束后,国王任命议会的大多数党领导人为首相,并授权他组建一个内阁成员名单,以批准他提出的内阁成员名单。内阁部长由议员担任。
英国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末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委员会当时被称为内阁,但其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从支持他的辉格党中任命枢密院成员组成辉格党内阁。但当时,辉格党并不占议会的大部分。1714年,乔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由于不懂英语,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大部分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财政大臣R.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沃波尔内阁是英国第一个正式内阁。然而,“内阁”一词直到1900年才出现在官方文件中,首相直到1905年才接受国王的任命。1937年的《国王大臣法》为内阁的名字和首相的职位提供了法律依据。沃波尔于1742年辞职,因为他失去了议会的支持。他的行为开创了内阁在没有议会信任的情况下辞职的先例。1784年,W.当皮特(小)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他要求国王解散下院,提前选举,胜利后继续工作。他的做法也成了惯例。到19世纪中期,议会和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度最终形成。
内阁制度要求内阁对议会负责,并接受议会的监督。但在现实生活中,内阁对议会的责任原则往往成为内阁对议会,主要是对下院的控制。在英国政体中,立法权和行政权不分立。议会下院是最高立法机关,但立法的实权掌握在内阁手中。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议案都来自内阁,并且总是优先讨论和通过议会。这样,内阁既参与立法,又负责行政。事实上,使议会和君主都属于自己。
内阁是政府领导的核心,其中心人物是内阁首相。按照惯例,首相兼任内阁首席财政大臣。在内阁出现的早期,首相大多是贵族议员,后来大多数是下院议员。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首相只来自下院已经成为一种做法。首相不仅是行政首脑,也是议会的大多数党领导人。他集行政和立法权力于一体,控制着国家的统治权力。
与英国内阁相比,明朝内阁存在以下先天缺陷
1、形成时间长,从未取得法定地位,从未成为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大政寄给了内阁。皇帝“不接见臣下,能统治世界的人,用阁臣票拟故耳”。然而,没有人敢承担违反祖先制度的罪行,也没有人愿意从自己完全胜利的皇权中拿出一部分与阁臣分享。内阁进展缓慢,从未成为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虽然英国在第一次成立内阁时并不是一个行政机构,但英国颁布了大宪章,限制了皇权。明朝内阁的权利总是来自皇权,甚至来自太监。批准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如果内阁票的结果不被批准,它就不会被承认。
内阁与皇权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并且始终屈服于皇权的压力。
阁臣与皇帝的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令之外,很多都反映在阁臣在中叶后不断提出辞职。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也体现在明朝阁臣善终者少,政绩少。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来说,由于阁臣基本上来自文学侍从,入阁后的权力只取决于票拟采用的情况,表现为不稳定、无保障、无连续性。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表现并不显著。一方面,这与入阁前的资格有关。汉、唐、宋的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朝的阁臣基本上都是从翰林院出来的。他们没有政治经验,不知道民间疾苦,自然很难对政治事务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由于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压,被皇权压制,即使有抱负,也很难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鼓励皇权,而不能监督和约束皇权。在明朝,内阁从未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废除总理的目的是实现。
与英国内阁相比,明朝内阁存在许多不足,但从未打破这些约束,导致内阁无法真正治理国家或限制皇权,导致明朝悲剧。
明朝内阁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建立的内阁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