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北宋初年迁都之议:开封不适合宋朝国都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游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的地方(当时是后唐禁军兵营),也是他童年的地方(民间说他十二岁出游,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机会在家乡重游。

此时,大宋统一了中原乃至整个南方,实现了晚唐以来200多年来中原王朝最接近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 在随行的文武群臣看来,这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暖的怀旧之旅。传说太祖回到夹马营老房子参观时,喜悦的爱情溢于言表,甚至从一个崎岖不平的地方挖出了年轻时埋藏的玩具石马,无法放下。

然而,这次西巡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太祖突然提议迁都洛阳,这让大臣们感到震惊,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也让太祖感到不高兴。他只是在洛阳住了两个月,拒绝回到开封,甚至提议搬到洛阳,然后搬到长安。这样僵持的两个月对群臣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洛阳的日子在紧张中度过。@ 最后,太祖的弟弟赵光义说服了太祖。虽然他仍然不愿意,但他终于愿意开车回北京。五个月后,开创大宋江山的一代圣主在开封宫中猝死。

这就是宋初所谓的“迁都之议”。如果你不熟悉宋朝的历史,第一次听这个故事,你可能会得到以下印象:第一,宋太祖和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皇帝一样,显然很幼稚,很难服务;第二,皇帝非常民主,愤怒,最终可以听从官僚的反对,放弃他想做的事情,作为皇帝,这并不容易;第三,洛阳未能迁都,可能是他人生最后阶段的一大遗憾。

[img]830322[/img]

相比之下,宋太祖确实是一个善良的国王,但也真的很难服务。然而,研究和关注宋朝历史的人普遍认为,赵匡胤提出迁都绝不是一时兴起,他的想法未能付诸实施是全国的一大遗憾。如果当时国家真的迁往洛阳,也许宋朝被困在北方300年,两次死于外国人的悲剧命运是可以避免的。

从地形上看,洛阳有山川之险,“河山拱戴,形势甲天下”,开封位于黄河南岸平原上,是四战无险的地方。如果只比较这种自然条件,洛阳和开封作为国都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满朝文武一致反对迁都,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战国时期,开封曾是魏都,当时叫大梁,后来又改名汴州。隋朝开通的运河通过汴梁进入江淮,成为锁定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唐朝中后期,北方藩镇割据,战争频繁,经济中心迁至南方,汴梁成为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五代时期,汴梁先后是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之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周世宗柴荣时,汴梁已有三面城墙,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商业繁荣,颇具帝都风范。经过赵宋十几年的经营,汴梁城“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水”,朝中群臣在此安居多年,此时提出迁都,确实有动摇国家根本的感觉。此外,洛阳(包括长安)由于唐末以来的多年战争,城市破坏严重,经济衰退,基本上失去了作为首都的条件。事实上,长安自唐以来,洛阳自晋石敬堂迁都开封,从未成为任何王朝的国都。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一开始,开封没有选择,只是一种自然的继承。开封确实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在此之前,都是短命政权,但宋太祖雄才大略。大宋开国后,他开始南征北战,拓展领土。战略上,他主要是攻击。战场主要在别人的领土上。十多年来,国家从未受到威胁,开封的便利性已成为利兵利战的优势。应该说,宋初定都开封是满足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客观需求的最佳方案。

问题是,当宋朝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击平南方国家,将目光转向北方时,形势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山西北汉政权与北方契丹盘距,以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形,成功阻止了宋军向北的步伐。宋太祖三次攻打北汉,都受挫而返。当战略进攻转化为对抗时,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战斗、军事才能突出的皇帝,他不仅会因为自己的能力而感到失望和无助,还会意识到巨大的危险。黄河以北的北汉,仅与汴梁隔一条河。而强大的契丹也有可能随时向南挥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形,如何抵抗辽军铁骑?

为确保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驻扎在开封的禁军数量急剧扩大。习惯了享受舒适生活的大臣们,看到重兵屯守京师可能会感到安心,而太祖则清楚地意识到军队对国力的巨大消耗。他提出迁都洛阳是为了“根据山河之险冗兵”。不幸的是,他的远见和知识没有得到大臣们的理解。最后,在赵光义的劝说下,他不得不妥协。

事实上,关于迁都的讨论还有另一个猜测:皇室兄弟赵光义早就有了找位置的雄心,一直在精心准备。他在开封府尹工作了十多年,在首都培养了大量的亲信力量。不管太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迁都之议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他当然要尽力反对。大臣们只是受到他的鼓励,帮助他营造氛围。这种对“阴谋论”色彩的分析并非不合理。此后,情况的发展,甚至包括几个月后太祖的奇怪死亡,都可以作为怀疑赵光义的理由。

在最后的妥协中,太祖忍不住叹了口气:“不到一百年,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努力工作!”这句话在一百年后得到了验证。前所未有的巨大军队消耗了大宋十分之九的财政资源,但仍然无法阻止外敌的入侵。开封终于在靖康两年(公元1127年)被金军占领,北宋灭亡。

那一年,在从洛阳返京的路上,太祖前往父母墓地永安陵祭奠巩县(即今巩义)。在陵园神墙的角楼上,他望而却步,思叹了很久,抽出一支雕羽箭,张弓射向远野。看着箭在远处静静地落下,他叹了口气,告诉周围的大臣:生活必须有一个家,今天的箭落下,是我死后睡觉的地方。之后,拿出玩具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并将永昌命名为自己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太祖永昌陵的起源。

利箭脱弦之初可以射穿敌人的盔甲,但最终难免会落地,一代圣主的故事即将结束。


北宋初年迁都之议:开封不适合宋朝国都北宋初年迁都之议:开封不适合宋朝国都

,,

  • 一条杆棒等身齐:揭开太祖赵匡胤的武功有多高
  • 太祖赵匡胤出生于军人世家,他的父亲赵弘殷在后唐时期就掌管禁军,后因战功升任护圣都指挥使。都说虎父无犬子,赵匡胤的武功...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及具体实施!
  •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家庭。他早年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有了很好的了解。他决心用自己的努力改...

  •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当上的皇帝?是靠谎言吗
  • 朝代的更迭,皇帝的变换,不一定非要点燃烽火,刀光剑影,打打杀杀,血流成河。有时候,一个计谋,甚至一个谎言,就能成就大...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更独特的一招 捐一亿!
  • 酒释兵权是指宋初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其他将领“黄袍加身”篡夺政权,赵匡胤要求高级军官通过酒宴交出兵权,威...

  • 南唐名将刘仁瞻:独守孤城杀逃的亲生儿子
  • 刘仁瞻(900-957) 五代十国南唐大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守惠。淮阴洪泽(今江苏省洪泽县)人。以骁勇著称的当世。曾任...

  • 宋朝赵匡胤开启殿试:借科场舞弊案夺文官选拔权
  • 开宝六年(973年)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在朝堂之上按照惯例会见当年新考上的进士。新录取的进士有十一人,诸科二十八人。这些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