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夜带刀,北斗七星高。
到目前为止,窥牧马,不敢过临涛。
这是一首起源于唐代西部边境的民歌,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诗中的“哥舒”是指唐代著名将军哥舒翰。
这篇文章不谈哥舒翰的英勇善战,只谈他创造的神策军。《唐会要》(卷78)记载:“天宝13年7月17日,哥舒翰以前年收黄河九曲。请将其置于桃阳县,内置军燕,以成如秋为太守,充神策军使。“神策军的名字起源于此。起初,它只是唐朝为防止吐蕃而设立的驻军。在安史之乱中,由军将卫伯玉率领的1000多人参加了乾元二年(759年)围攻安庆绪的相州之战。唐军溃败,卫伯玉和宦官观军容使鱼朝恩退守陕州。这时,吐蕃占领了神策军的故地,卫伯玉统一的军队依然以神策军的名义,伯玉为兵马使。伯玉入朝,这军归陕州节度使郭英彝;英彝入朝,神策军属于鱼朝恩。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奔陕州,鱼朝恩率军守卫代宗,随入长安,成为禁军。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节日使朱巴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之为“泾原之变”),唐德宗奔赴奉天(今陕西乾县)。神策军在这场平乱战役中表现得极其英勇,孤军奋战,斩灭朱,收复京城,迎接唐德宗回归朝鲜,使唐朝转危为安。泾原乱兵占领京城、唐德宗出奔流亡期间,文臣武将逃亡,投敌众多,侍从宦官无人叛变,忠诚随从。因此,唐德宗深信只有神策军最可靠,宦官最可信。因此,决定将神策军交由宦官执掌。
[img]830403[/img]
神策军因为护卫有功,得到了唐德宗的特别重视,待遇非常优厚。鉴于神策军的重要性,从那时起,君王们都以不同的眼光看着对方,赋予了许多特权。从生活待遇来看,神策军的支持是其他军队的三倍,还有一些额外的收入;每次大赦或新皇帝登基,首先要奖励神策军。从政治待遇来看,神策军将军有权优先转移升任,甚至可以破格晋升。《资治通鉴》(卷246)记载:“(唐文宗)成立以来,神策将官迁官,多不听奏,直牒中书令复奏实施,迁改无虚无虚日。“旧唐书高宇传”反映:“自大历以来,节制之除拜,多出禁军中尉。“这说明禁军中尉(神策军主帅)可以决定节度使(潘镇大员)的任命;如果神策军将军能贿赂中尉,他就能获得显赫的高位。
由于神策军地位高,待遇好,那些有钱有势的孩子纷纷加入其中,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行贿获得军籍,所以神策军充斥着大量的花花公子。与此同时,神策军也逐渐滑入蜕变变质的轨道。教练中尉依靠宠物和傲慢,培养私人党,擅权违法;学校专横,侵犯人民,蔑视政府,甚至肆意虐待朝廷命官,撕毁政府文件;士兵纪律松懈,吃喝玩乐,不训练。穆宗之后,神策军很少出镇打仗,京城驻军久无战事,多习“角抵、杂戏”,陪皇帝游乐,或淘池建楼,建宫阙。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大军攻破洛阳,逼近首都长安。在危机时刻,唐熙宗召见大将张承范,命他带领神策军迎击。当张承范征选弓箭手时,却让他大失所望,他发现神策军已经是中看不见的“银样蜡枪头”了。《资治通鉴》(卷254)描述:当时神策军士兵几乎都是长安富家子弟。他们都通过贿赂宦官获得军籍,享受慷慨的待遇。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大的马。他们看起来精力充沛,但从未经历过战争的考验;听说要去潼关打仗,吓得哭了。为了逃跑,他们用大量的钱雇佣别人来冒名顶替。这些冒名顶替的无非是贫困户或老弱病残,根本没碰过兵器,真是不堪一击。因此,潼关很快被黄巢部队征服,京城长安立即失陷,唐熙宗不得不仓促逃跑。
此时此刻,当时神策军虽然还叫神策军,但并没有当年那么勇敢,眼睁睁地看着京城沦陷,只是束手无策,再也无法挽回狂澜。经历了黄巢起义,大唐王朝再次精力充沛,活了20多年,最终灭亡。大唐帝国的衰落,当然,其实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不是一支神策军所能挽救的。然而,神策军也是大唐帝国的缩影,它的兴衰与帝国的命运有关。
神策军的转型:从大唐第一军到晚唐的政府仪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