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其绝大多数子侄后人都有所成就。著名作家唐浩明有《唐浩明评论曾国藩家书》一书,从1000多封曾家书中选取300多封。曾家族从曾国藩的父亲到科举制度废除70多年,共有20多名学者、学者、学者和翰林。新教育制度实施后,他们的后代大学毕业,出国留学。唐浩明总结了曾国藩的良好家风,主要包括“孝友、勤俭、读书、睦邻”四个方面。曾国藩家书中最常见的两个字是“勤奋”和“节俭”,“他反复要求儿子勤于阅读和写文章;女儿和儿媳每月给他做一双鞋,给他做配菜,街上买不到。”
咸丰六年来,曾国藩一直是湘军的指挥官,认真地给9岁的次子曾纪鸿写了一封信:“凡人希望他们的孩子成为大官,但他们不想成为大官,但他们希望成为一个读书合理的绅士。他警告儿子:一个人要勤劳节俭,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怕辛苦,能过上好日子,也能过上苦日子,这就是君子。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外交家,曾与沙俄谈判夺回伊犁;小儿子曾纪鸿是数学家。古往今来,许多官家子弟,尤其是男孩,都成了花花公子。然而,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性情纯洁,品行端方,说明他们的教子很好。“曾国藩不希望子孙成为大官,而是通过阅读理性,做一个性格好的绅士,这与财富、地位和权力无关。"唐浩明说。
唐浩明认为,当今社会最值得提倡的是曾国藩教育孩子要有“寒风”,“历史上所有成大器的人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你染上了财富,恐怕你不会成为大器。”。曾国藩要求家人保持普通人的生活,打掉侄子对权力的依赖。在生活中,他让儿子扫地擦桌子,尽量不要坐轿子,即使捡牛粪也不要感到羞耻。有一年,曾纪鸿在长沙参加乡试,曾国藩在南京的地位如火如荼,但他警告儿子考前不要递条子和关节,考后马上回国。那一年,儿子没有通过考试。
道光二十九年,在京师做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写信给弟弟说:“永远不要把钱留给后人。曾国藩认为,人性好逸恶劳,家庭条件太好,孩子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许多潜力也会慢慢萎缩。唐浩明这样评论:“不给子孙留钱的观点真是大智慧。它不会扼杀子孙后代的创业抱负,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为官则保廉,为商则保身。这在当今社会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为什么曾国藩家书出现最多的字是[勤奋]和[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