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盗王是当时的名人,勾结日本浪人杀人放火,骚扰沿海人民,对抗政府。他无恶不作的形象已经成为未来人们对他固有的描述。然而,这实际上是对他的误解。王直出生在安徽省涉县的一个商人家庭。王直小时候很聪明。在封建时代,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但他似乎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觉得做生意比读书更有趣,于是跑到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每天与五行八作的人打交道,王直练就了观言观色、能说会道的能力,还结交了一群铁哥们。他听说在宁波卖私盐的生意很火爆,就带着一点点积蓄加入了宁波卖私盐的队伍。从此,王直的人生与走私形成了不解之缘。
嘉靖年间,浙江地区主要有三个走私集团:徐东集团、徐海集团、王志集团,其中最大的是占领宁波双岛的徐东集团。双屿岛当时被称为“海洋自然保险”。由于深海防线,大量居民从明初开始被迫内迁,岛上没有人,成为走私的天堂和枢纽。王直率加入了老乡徐栋的海上武装集团,以增强实力,抵御风险。王直入伙后,凭借精明强干,立即被许栋任命为双岛财务总监,后来被提拔为船队队长,成为集团内的重要人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浙江新来了一位名叫朱纨的巡抚。他一上任,就禁止商人下海,积极整军。嘉靖二十七年,他用武力打掉了走私大本营。
徐栋集团的灭绝并没有让走私商人消亡。相反,政府的围剿造就了另一个人,那就是王志。在悲惨的双岛大战中,王直平静地指挥,带领其余部分成功逃离双岛,被大家推荐为新的集团领袖。逃离双屿后,王直率领残部东渡日本,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当时,日本正处于战国时期,各地的诸侯相互征服。为了获得军费,诸侯们开始走私,最强大的王志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合作伙伴。到达日本后,王直在当地招兵买马,许多没有生计的日本浪人也纷纷加入,成为王直手下的打工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走私集团恢复了活力。为扩大走私渠道,王直又开始迅速向明沿海地区扩张,并占领舟山群岛的沥港。当时往来的船只都需要来沥港拜码头,给领头大哥王直供货,才能保证海上安全无事。有一段时间,王直名声大震,成了名副其实的海上走私王。
随着王直集团实力的逐步增强,明朝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新的围剿开始了。嘉靖三十二年,名将俞大猷奉命围攻沥港,大胜。而王直不得不再次率部突破,逃往日本。与政府的两次较量伤害了走私集团的活力,王志愤愤不平地告诉下属,他将与明朝作斗争到底。在日本站稳脚跟后,王直宣布称王先是自称“净海王”,然后改名为“徽王”,成为海外天子。为了报复政府军,王志花了很多钱购买武器和弹药,并建造了一艘巨大的军舰,将其杀死到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鸟枪换大炮的走私集团让“官兵不敢打他们的锋”,他们“纵横交往,如入无人之地”。
当时,浙江高层无法抗拒王志的进攻。为了逃避责任,他们谎称“日本海盗”来犯罪,欺骗皇帝,并要求朝廷迅速派兵增援。事实上,在嘉靖时期,政府口中所谓的“日本海盗”大多是中国商人和穷人。日本人只占一小部分,他们都是农民工。据政府称,沿海地区有日本海盗,这显然是为了混淆公众,掩盖其海禁政策对沿海经济发展的破坏。就连当时司法部副部长也提到“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虽然政府称王直集团为“寇贼”,但它在民间却“威望大,人共奔之。或者给时鲜,或者给酒米,或者给孩子。政府反对的,反而成了普通人的支持,普通人用脚投票抗议政府的海禁政策。“三尺童子,也视海盗如衣食父母,视军门如代仇”,谁能满足老百姓的生存需要,老百姓就跟谁走。明朝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消灭王直集团,但越是消灭,“日本海盗”越多,政府军也从最初的优势转变为劣势。只要不取消海禁政策,老百姓就要靠走私生存,商人就要靠这个牟利。
大明海盗居然在日本称王:日本海盗本是海盗王打工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