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市建设时确定的。后来,明清时期的首都没有改变。元朝重要官员刘秉忠在规划设计元大都市时,首先确定了中轴线的位置,即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神武门、地安门鼓楼、钟楼正门的门缝连接线。
故宫以中轴线的位置铺设。换句话说,元、明、清三代历代皇帝的龙椅就放在这条中轴线上。如果中轴线的指向不是正南正北,难道不是说皇帝的龙椅歪了吗?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的一次建设中,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被挖出在中轴线的两个不同地方。在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这意味着中轴线实际上是沿着子午线的方向。然而,有一位老先生叫奎中羽,却在八年前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这位老人并不简单。他已经75岁了。退休前,他是中国测绘科学院的研究员,也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他为“两弹一星”项目做出了贡献。
2004年,为了设计航空拍摄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准确飞行路线,库中宇仔细观察了《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后来,他回忆说,当他的眼睛沿着中轴线向北移动时,“不知不觉中,他的头有点向左倾斜。“对于有多年丰富测量经验的奎中宇来说,这种偏离逃不过他的眼睛。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形成了严谨作风的奎中宇专门找到了中国地图出版社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奎中宇,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规划部门就发现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由于偏差不大,普通市民根本感觉不到,这件事也没有对外说。
实测中轴线偏差2度以上
魁中宇找到了大比例的北京地形图。选择北京中轴线南端永定门桥、北端钟楼、中间地安门十字路口中心等几个点进行测量。根据地图上的测量操作,北京中轴线与子午线的夹角超过2度10分。在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永定路上,奎中宇还专门做了一次“立竿见影”的试验。他们在永路中央设置了一根2米长的杆子。从杆子下,沿宁波路中心线向北,粘贴一条长6米的黑色胶带,代表中轴线的方向。当太阳经过永定门的中天时,杆子的影子是永定门的午线。太阳经过中天,是在电台播出“北京时间中午12点”的时候。结果子午线影子和中轴线黑胶带之间确实有一个夹角,也是2度十分以上!
早在唐代,中国人就能准确测量子午线,技术误差几乎不可能!为什么中轴线和子午线逆时针偏移2度十分之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奎中羽还专门研究了北京建城史。北京内城西城墙和东城墙都是在元大都土城的基础上建造的。东西城墙不是正南正北,与北京中轴线平行。因此,可以判断,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是元朝建元大部分时形成的。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明朝将城市南移,但中轴线方向没有移动;清朝使用明城,中轴线没有改变。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忽必烈的重要官员刘秉忠是元大多数人的“监督”。一般认为,元代中轴线是由刘秉忠和他的学生郭守敬主持建造的,两人都来自河北邢台。它们大多建于1267年,到1285年,共18年。一个非常自然的想法是,中轴线偏离子午线。700多年前测量技术水平不高,子午线偏差了吗?
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没听说过刘秉忠,你至少应该听说过郭守敬。他们都是当时天文、数学和地球的一流测量家。早在中国唐代,就有著名学者一行大师在河南准确测量了4个点的子午线,以测量纬线长度。在河南考古复原的宋代皇城,笔直的中轴线完全符合子午线。同样由刘秉忠主持修建的元上都,完全符合正南正北的走向。元上建成后,大部分都晚了好几年才开始建设,还是由刘秉忠监督的,但绝对不可能将大部分中轴线的计算偏离子午线2度以上。天文学家认为,地轴在短短700多年内不会有2度的变化。
揭秘:为什么元代建北京时中轴线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