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洪武之治]真的出现在大明初吗?

历史学界一直对明朝是否存在“洪武之治”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历史上确实有“洪武之治”,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1368-1398年)有一个繁荣的时期。由于明太祖统治时期以洪武为年号,朱元璋才华横溢,努力发展经济,倡导文化教育,使世界大治。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之为“洪武之治”。

另一种观点认为,朱元璋残忍、怀疑、杀人过多,几乎符合元代郑廷玉的话:“闲暇时慢慢忠臣,差时不听忠臣的建议,危机时要忠臣。“导致君臣心不齐,官民心不聚。要真正“从乱到治”并不容易。毕竟朱元璋虽然是中央集权的需要,但明初四大案血洗朝廷,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朝野,也鄙视了后人。公务员制度和武将制度被清理干净,首相被解雇,中央政府被摧毁。当没有能力应对当地藩王发起的“靖难之变”时,我们在这里谈论“洪武之治”。显然,它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指出:“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以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先分析两种说法的原因,再谈作者的分析意见。

[洪武之治]真的出现在大明初吗?

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改革吏治。朱元璋成立明朝后,就开始改革官治。他首先废除了行中书省,成立了宣布政府使命、指挥使命和提起刑事检查的使命,分别承担了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相互分离和约束,防止了地方权力的过度。二是大力发展经济。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实施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使明朝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洪武26年(1393年),民户达到1605万户,人口达到6054万人,垦地面积达到850万顷,为明代后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是重视文化教育。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命令世界设立社会学,每550个府、州、县设立一所社会学校,招收8-15岁的民间儿童。入学后,孩子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必须兼读《御制大高》、除了明朝的法令,还要讲究社会礼仪。然而,由于太祖本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他逐一删除了许多自己讨厌的句子(如“民贵君轻”)。而明科举八股文也是呆板之至。总的来说,洪武年间的文化教育虽然不如唐宋之风,但朱元璋在元末文化衰退方面的功绩也不容小觑。

四是加强对外军事。洪武帝自明朝建立以来,一直在北伐,以彻底解决蒙元贵族的残余势力。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追击北元残余势力,俘虏丞相脱火红以下一万余人,北元皇帝逃往漠北几百里外。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再次北伐,占领文济王、阎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韩扎儿等10多万人。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越过长城,骑着雪夜奔驰,偷袭元军大寨,最终在蒙古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了北元残余势力8万人。蒙古从此跌倒,分为鞑靼、瓦刺、唐良哈三大部分。正是这些措施使明朝初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认为“洪武之治”根本不存在的观点,主要原因是:一是朱元璋的出身经历和胸怀视野受到限制。朱元璋出身寒微,放过牛,当过和尚,确实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纵横操纵,力挫群雄,终于平定了四海,统一了宇内。但也正是因为他出身草根,鸡肠狗肚,心胸狭窄。因此,世界底定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那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宿将自然都爵高位,权尊势重。朱元璋怕这些人功高震主,于是有计划地屠杀功臣,大有不赶杀绝不停手的势头。宰相胡卫勇“谋反”案,有3万多人被杀;蓝玉“谋反”案,又有1.5万人丧命。平心而论,胡作为宰辅,已经是极人臣了,他怎么敢觊觎天子宝座呢?蓝玉只是一个勇敢的武夫,欺凌的人就有,要夺大明江山,证据显然不足。更何况他们在干戈纷扰的时候不谋反,却在天下统一之后篡逆,天下怎么会这么笨呢?朱元璋简直杀红了眼睛,连他的侄子朱文正、侄子李文忠都死在他的屠刀下。一时间,每个人都处于危险之中,“每次京官入朝,都会和妻子公式,幕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了一天。连生命都难以挽救,谁还愿意为天子尽忠?!

第二,朱元璋以极端手段控制官为民意。朱元璋也刻意防范手无寸铁的儒士。为了调查他人的隐私,他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下,新士子的举手投足。钱宰博士调到南京编纂《孟子节文》,公余时间,信口吟诗。出乎意料的是,隔墙上有耳朵,已经被特务记录在纸上,并向朱元璋报告。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指着诗中的“嫌”字说,你的诗写得很好,只是我没有“嫌”你,改成“忧”字怎么样?钱宰吓得不知所措,赶紧磕头谢罪。国子祭酒宋讷一天因小事闷闷不乐,特务在门缝里看得很清楚,照实画了下来。第二天,朱元璋问他为什么生气,宋讷如实回答,问皇帝怎么知道。朱元璋笑了笑,拿出画像,宋讷忍不住大吃一惊。弘文馆学士罗复仁老实木讷,却直言不讳地敢于劝诫,因为他原本是陈友谅的下属,朱元璋心存芥蒂,竟亲自去他家看看。看到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才放下心来,称赞他恪守官座,一尘不染,又命人给他换了一套大房子。当然,这种旷古恩典只是例外。试想一下,只靠压服制服的情况,怎么可能是一个高枕无忧的环境呢?深陷疑惑疑惑的心理,怎么能是一种安心就业的氛围呢?有道是,士为知己而死。当时,朱元璋至少没有信任。他为什么要以臣学士的忠诚报国?朱元璋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真正建立宏伟的基础,治理世界的。

[洪武之治]真的出现在大明初吗?

在我看来,两种说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都是对的,也是错的。是的,这意味着无论什么样的说法都摆出了事实,都说明了真相。说错了,就是两者都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忽略或忘记了另一面。例如,在朱元璋即位之初,他确实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努力发展经济,倡导文化教育,重视军事和民生,使整个明洪武时期(1368-1398年)“人民丰富,富裕。盖是时,绍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大兴屯田,“因此上下交足,军民徐裕”(明史·食品志)。后来能得到清康熙皇帝嘉其“治隆唐宋”,也是名副其实,不是谬赞。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朱元璋在治国期间确实犯了许多政策错误和决策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或破坏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局面,使得预期的“洪武之治”未能真正到来。

成就不一定意味着大治已经实现;如果你犯了错误,你可能无法谈论你的成就。多样性复杂的人格特征才是真实历史的朱元璋。没有他的才华和实践,就不可能有明朝200多年历史的坚实基础;同样,如果你看不到他自己的缺点和缺点,你就不能真正理解和看到明朝成败的历史。若非要说明朝初年的繁荣局面,即“洪武之治”,作者也无话可说。毕竟,我们今天讨论历史和研究事件的人只能基于历史资料和分析。我们不能穿越明朝去探索和理解。只是在我们心中会有一些遗憾——如果真的是大治的时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似乎有些声誉参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辉煌和令人钦佩..


[洪武之治]真的出现在大明初吗?[洪武之治]真的出现在大明初吗?

,,,,,,,

  • 从暴发户到阶下囚的明朝将军石亨:石亨是怎么死的?
  • 渭南人石亨(-1460年)。明朝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 早年抗击瓦拉,颇有战功。后来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

  • 从叛军到明朝最后的忠臣:可歌可泣的一生
  • 崇祯皇帝的自杀标志着以崇祯为首的明朝统治的结束,但大明还没有完全死亡。当时,江南地区仍在朝廷委派的官员手中。他们仍...

  • 李康妃殴打妃子,虐待王子做坏事,但她活了80多岁
  • 明光宗朱常洛宠妃李康妃,明溪宗朱由校养母。她生了很多次孩子,最后只有一个女儿(乐安公主)活了下来,其他孩子都死了。 李从...

  • 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登基称帝的?朱高炽简介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

  • 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婆为何瞎了眼睛废了一双腿?
  • 如果说明英宗在政治上面是个无能的昏君的话,那么在生活中的话,明英宗一定是个好男人的典范。钱皇后算起来也是明英宗的原配...

  • 什么是春凳?主要做什么?
  • 一代伟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读《红楼梦》,你就不会了解封建社会。《红楼梦》不仅应该被视为小说,也应该被视为历史。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