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本人获得王位继承权的过程依赖于暴力。他在通过玄武门政变杀死了他的兄弟王子李建成后,从父亲李渊那里抢劫了他。考虑到皇位传承的问题,李世民没有了打天下的英雄气概,不走豪放路线,转而优柔寡断。主动争取上岗,为自然规律被动下岗而预选接班人,李世民在上台下台两次皇位交接时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唐代皇位继承存在诸多问题,是解决二三百年大王朝皇位继承最差的王朝之一。
太子李承乾,李世民的长子,长孙皇后所生,武德九年(626)十月被立为太子,当年他八岁,贞观十七年(643)四月被废除。李承乾被废除的原因复杂,犯罪多,如行为不检点:过于“崇洋媚外”,热衷于整天模仿突厥人的习俗,穿突厥人的衣服,说突厥人的话,住在帐篷里。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中层干部在突厥人汗流浃背的手下;经常和亲信偷人家的牛马,在自铸的鼎里煮;热爱声色犬马;奢侈生活;双性恋倾向。当然,最致命的是谋反罪。据说“反形已有”,养刺客,养壮士百人,阴谋暗杀与他争夺王子地位的弟弟魏王李泰,与侯君集勾结谋反。贞观十七年四月,有人指控王子李承乾谋反。案件破案,性质确定。李世民召集群臣询问李承乾的处理意见,几乎没有人敢回答。来济说:“陛下不失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就好了。“两全其美的意见被李世民采纳,说明李承乾虽然被废除到谋反的程度,但根本没有谋反的铁证。李承乾的“谋反”罪失去了皇太子的身份,可以挽救他的生命。
太子李承乾的失败,首要问题是承乾本人的表现很差,但与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期望过高、宠遇过高也有直接关系。魏王李泰和承乾都是长孙皇后出生的。李世民认为李泰很像他自己,很有才华。他一直纵容小泰。最突出的是支持他编写大型地理书籍《括地志》,“大开馆,宽延时俊,人物辐射,门庭如城”。这并非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它隐藏的很可能是一场政治危机。李泰的宠爱也体现在他一个月从李世民那里得到的钱比皇太子还多。李世民体贴的关怀是启发魏王李泰政治野心的关键。李世民有意无意地重复了他的父亲李渊信任他来训练他,直到他把王位给他。
贞观十年(636),有这样一件事。有人说三品以上官员不尊重魏王李泰。这份小报告让李世民非常生气。他召集了三个以上的官员发表重要讲话:“我限制我的儿子,不要让他们太傲慢。”。现在听说你不尊重我儿子了。如果我纵容他们,难道我还害怕他们没有机会修复你吗?“这种邪火使房玄龄以下的许多官员相当害怕,汗流浃背地跪拜谢罪。只有魏征一个满朝大臣还能说话:“我觉得朝朝大臣一定没人敢轻视魏王。以上三品均为王公大臣,为陛下尊敬礼貌。魏王也没有折辱大臣的道理。隋文帝提高了皇子的地位,一品以下都要礼貌皇子,皇子经常对群臣无礼,这样的制度还有必要有效吗?魏征一席话,李世民口头悦服,心里却未必信服。
贞观十二年(638),有人提出意见,认为三品以上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时,都要下车下马,这样就不礼貌了。李世民仍然认为这是部长鄙视他的儿子,不高兴,魏郑站起来辩护,李世民的回答相当奇怪:“人们的生命年龄不是光谱哦,如果王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国王不会成为你未来的主人吗?怎样才能轻视他们?古代历史学家对李世民的表态进行了分析,暗示了李世民废李承乾改立魏王李泰为王子的想法。在帝制时代,对皇太子候选人的犹豫足以引发更大的危机。李世民模棱两可的表态不恰当,不符合当时的政治行为模式。贞观16年9月(642),当李世民问大臣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时,楚遂良的回答是:“今天最重要的是明确王子和王子的名字。楚遂良这么说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李承乾立了王子后,李世民过于宠爱魏王李泰,形势不明,群臣怀疑。李世民说:“魏征是满朝最忠诚、最诚实的大臣,所以他被要求担任王子的老师,以切断全世界的猜测。“皇帝的态度似乎很坚定,但毕竟来得太晚了,没有扭转局面,也没有挽救李承乾完全动摇的皇位继承权。明年,承乾将被废除。
李承乾被废除,李世民考虑立李泰为王子,私下给了李泰一个承诺。李泰迫切需要成为王子。她每天都来看她的父亲,试图奉承她的父亲。她还试图消除她哥哥李志的竞争力,但她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这两位热门人选先后出局,终于轮到李治了,后来真正的皇位继承人(唐高宗)。那是在废除李承乾同时决定不立李泰之后,李世民有些伤心,有些老,有些累,有些失落。儿子们争夺王位的丑陋表现让他伤心不已。面对大臣,他从榻上撞了下来。当长孙无极冲上来抱着他时,他拿出一把刀自杀了!长孙无忌问他到底想立谁,他说:晋王(李治)。长孙无忌说:有异议的,请斩!李世民平静下来问:“外界对李治当选会怎么看?长孙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晋王为人仁孝,天下归心已久。你可以问大臣,如果你不同意,我会承担死罪。有趣在哪里?王爷和世界有什么关系?天下归心万众关注从何而来?李世民刚刚废除了皇太子。在这个敏感时期,谁敢随便对皇太子候选人发表意见?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虑下,李世民选择了李治、李治和长孙无极的君臣组合。他需要的是长孙和他一起玩这个双簧,给全世界的人看。
李治已经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犹豫要不要用吴王李恪来代替李治。虽然这种替代最终没有实现,但也埋下了高宗初年长孙无忌通过“房遗爱谋反案”杀害吴王恪的祸根。
唐朝皇位继承存在哪些问题?为皇位兄弟反目成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