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在古代是存在的。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许多经典的阅兵。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历史上的经典阅兵。
1、最早的阅兵
3000多年前,一位名叫帝辛的君主出现在商朝。人们通常称他为“纣王”。帝辛很帅,足够聪明,可以战斗,但他有一个缺点:他任性,不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别人的意见。不仅如此,他还用枪击等酷刑杀死了比干更忠诚的官员,并在上层建立了一批反对势力。
周朝西部有一个叫周国的小国。文王事后,武王继位。武王看清了商朝外强中干的本质,想一举推翻。然而,尽管帝辛失去了人民的心,但他的军事实力仍然存在。仅周国一家肯定做不到。于是,武王决定参加阅兵式。首先,测试他军队的军事状况,其次,测试他对诸侯国家的吸引力。
于是,武王率军来到黄河南岸的玉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阅兵。据统计,听到这个消息后,有800名诸侯赶到玉津参加阅兵。“爬高呼,应者云集”的情况一目了然。武王心里有底。
当时诸侯劝武王立即出兵朝歌(商朝都城)。武王和军神姜尚都认为时机还不成熟,阅兵后全军返回。
2、最无助的阅兵
商周下降,阅兵逐渐成为一种军事训练体系。顾炎武说:“五年阅读,消除它的弱点,登上它的尖锐。”也就是说,每五年举行一次,消除老、弱、病、残的士兵,补充年轻和强大的前沿。
孔子写的《春秋》,公羊高写的《春秋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都记录了鲁桓公六年的阅兵,也就是公元前706年的阅兵。他们的记录很简单,只有一句话:“秋八月仁午,大阅读。”
事实上,情节并没有那么简单,鲁桓公被迫举行阅兵式。
春秋时期,鲁国的地位非常尴尬。一方面,他是周王室的家人,有资格“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一方面,他经常被邻国齐国欺负,压力很大。为了抵御齐国强大的军事压力,鲁桓公在公元前706年举行了阅兵式,展示了军民团结、共同抵御外敌的决心。
虽然阅兵规模不大,但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但三本历史书都特别记录下来。历史书记录的原因是鲁桓公没有按照礼仪阅兵。原来在农耕时代,一般选择冬季休闲阅兵,而鲁桓公则在秋季阅兵,违反了礼仪制度。@ 孔子看不见,委婉地批评。
3、最威严的阅兵式
进入帝制时代后,阅兵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过去五年一次,现在一年一次。制度更完善,规模更大,参与领导水平更高——不仅将军要阅兵,有时甚至皇帝也会亲自出马指挥参加阅兵的军队,“自命进退”。
汉文帝继位后,拜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防御匈奴进攻。有一次,文帝亲自来细柳检阅部队。他发现军容整齐,军令严格。没有周亚夫的命令,连武帝本人都进不了大营。在营地里,武帝被要求不要按照军令骑马。见到周亚夫后,后者以军礼拜文帝,而不是朝廷礼仪。
如果是其他皇帝,恐怕他会认为周亚夫是在冒犯自己的权威,但文帝不这么认为。从细柳营出来后,他一路称赞周亚夫,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将军。当然,周亚夫也没有辜负文帝的期望。后来,他带领士兵们平息了“七国之乱”,拯救了汉朝。
4、阅兵效率最高
中国文化大师陈寅恪说:“中华民族文化已经演变了几千年,造就了赵宋之世。”事实上,陈寅恪称赞的“赵宋之世”是在短命天子之后,由周世宗柴荣完成的。
柴荣被历史学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15岁参军,24岁崇拜将军,33岁成为皇帝。柴荣率先树立榜样,自己做每件事。他亲自领兵五次,每次都自己动手,在第一线战斗。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3月,柴荣率兵攻打辽国傀儡北汉。为了鼓舞士气,柴荣在北郊游行。第二天,他在高原上打败了北汉皇帝刘敏。刘敏失败后,柴荣追赶高平,再次给刘敏沉重打击。
5、阅兵规模最大
唐玄宗先天两年(公元713年)秋天,在历山脚下举行了盛大的阅兵活动。这是我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阅兵。参加阅兵的军队总数达到20万。
这是另一次不寻常的阅兵式。其他阅兵式大多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然而,为了震慑朝廷内外潜在的政治对手,唐玄宗李隆基建立了自己的威望。
原来,李隆基即位后,虽然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被切断,威胁着自己的权力,但宫中仍有暗流涌动,等待机会移动。今年10月,李隆基动员20万人聚集在历山脚下,举行阅兵活动。阅兵声势磅礴,旗帜连续50多英里。
虽然规模很大,但由于军容不全,阅兵式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李隆基非常生气,后果非常严重。他以不严肃的军事礼仪罪杀害了唐绍,并将军事部尚书郭元振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
两名重量级官员受到严厉惩罚,在军队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导致了秩序混乱。李隆基称赞只有左军节度薛纳和朔方道大总管解湾率领军队保持稳定。
沙场点兵: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典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