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唐朝官场是如何将京官裁掉643人的?

唐代贞观时期,李世民和他的一批著名大臣(如方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建立了一个能干、廉洁、高效的政府体系。经贞观初年机构精简,方玄龄、杜如晦将京官从原来的2000多人裁减为643人。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急剧增加造成的人口少、官员多的情况,地方行政机关也“大加并省(裁减)”,裁并了许多州县。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政府裁员和机构精简,为贞观之治奠定了良好的行政基础。与此同时,初唐时期的官场非常讲正气,大部分官员都比较清廉。魏征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他把所有的奖励都用来救济灾民。中书使岑文本住的房子又小又湿,家里同样贫穷。有人劝他经营一个小行业,他却说。我没有任何功劳。我只能写文章,成为这么大的官员,这让我很担心。我在哪里还有经营行业的心思?历史上著名的帅哥温彦博也不治家产。他死的时候。家里连体面的吊葬场地都提供不出来。由此可见,贞观时期确实是政治清明。许多大臣都有良好的道德道德。然而,在唐朝中后期,官员们开始结党营私,出现了著名的“朋友之争”,官场腐败是不可避免的,其次是宦官专权和藩镇分离的弊端。在各种弊政下,曾经的大唐盛世日益衰落,最终倒塌。

精简的政府机构是如何变得臃肿和冗员的?曾经诚实的官方氛围是如何变得腐败和肮脏的?一个好的系统是如何改变味道的?这一切显然都值得思考。

这件事要从科举制度的变味说起。众所周知,唐朝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当时,科举制度是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打破了门的界限,给了底层士子上升的渠道。这显然比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进步得多。但是有一个问题。通过科举制度,大量士兵不断选拔,人数不断增加。政府如何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如果都让他们当官,官位在哪里?如果不让他们全部当官,他们的就业领域是什么?在民营企业工作吗?当时没有民营企业。去外企当白领吗?当时没有外企。

[img]827195[/img]

唐太宗李世民想出的办法是创办“国学”,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一方面可以解决士子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甚至“德化四方”。对外国进行“文化输出”。据史书记载,贞观五年后,唐太宗“屡幸国学,增创学舍1200间。国学、太学、四门学均为增生人数,书籍、计算各置博士,凡3260人。屯营飞骑,也给博士,授予经业。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国,也遣弟子请入国学习。在国学中,有8000多人,其盛为近古以来所未有。

应该说,唐太宗李世民的想法不错,实施后也收到了效果。“国学中有8000多人”实际上是一项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有来自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的弟子,“国际反响”也很好。不幸的是,唐代后人并没有沿着李世民的思想走下去。《旧唐书》种植:“高宗嗣位,政教逐渐衰落...天称制,以权道临天下,不吝官爵,取悦当时的学徒不再以经学为意。20年来,学校突然失败了。也就是说,到了唐高宗,文化教育就不受重视了。武则天成为皇帝后,为了培养自己的力量,她毫不犹豫地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官位来吸引学者,学术尊严和学术氛围变得更糟。中断了独立于官场的文化教育事业。

文化教育已经中断,但科举考试仍在进行中,士子们仍在不断涌现,他们的就业渠道只剩下一个:进入官场。官场接受就业的能力本来就不强,现在变得更加拥挤。就在这时,武则天为了打击长孙无忌、楚遂良等老臣,不得不培养自己的势力,于是她设立了另一个组织,安插亲信。产生新的机构。旧机构不取消,打开了机构重叠的洞。机构重叠必然会增加冗员,冗员增加必然会降低效率。更重要的是,重叠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不仅会消耗大量的国家资金,而且很容易引发官员之间的派系斗争。他们结党营私,“党同伐异”,政治理想和道德道德在攀附和挤兑中日益消磨,而腐败奢侈则日益盛开。从长远来看,官场风气怎么能不坏呢?

最可怕的是,在官僚机构日益臃肿、官员日益增多、官场风气日益腐败的情况下,唐代官员的工资“芝麻开花高”。史学家钱穆计算,唐初的工资制度,官一品月薪30元,职田禄米只有千斛。到开元年,官方工资是唐初的几倍,天宝年间是开元的几倍。接下来,“大历数倍于天宝,而建中则数倍于大历”。经过多次加薪,大历年间官一品月薪已达900元。此后,唐朝官员的工资继续上涨,直到最后,人们不堪重负,揭竿而起。

唐德宗大臣沈既济曾痛陈官场之弊为“四太”:"入仕之门太多,世界之家太优秀,禄利之资太厚,监督责令太薄。“沈既济的说法是中肯的,但是,在末世悲风中,谁愿意听这样的反耳忠言呢?此外,即使你真的理解了这些话,恐怕没有人能在这个时候“扭转局面”。这时官场已经彻底腐烂,朝廷上下,文田武嬉,哪里有机会重新振作?唐朝积重难返的朝气已尽,只能等待谢幕——更何况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内外挤压。


唐朝官场是如何将京官裁掉643人的?唐朝官场是如何将京官裁掉643人的?

,,,,,,,,

  • 唐朝史上的超级卧底狄仁杰搞垮武则天的惊人手段
  • 中国有个成语叫作“唾面自干”,按照这个词的要求,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能擦掉,而应该让它自己风干。人们往往用这个词来...

  • 唐朝最酷的公主:他和和和尚有外遇,但让丈夫在外面吹哨
  • 高阳公主:李世民的第十七个女人性聪明,深受宠爱。嫁给首相方玄龄的第二个房间,夫妻不和谐。后来,他与会昌寺和尚、玄奘高...

  • 李世民徐惠妃:她是历史上唯一赢得武则天的女人!
  • 最近,《武媚娘传奇》正在播出,各种话题源源不断。不过,发现很多武则天的电视剧,都有类似的情节——武则天,不,那时还不...

  • 李治和武则天 武则天是怎样三招搞定李治的?
  • 李志和武则天:唐高宗李志,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和第三个儿子。一次偶然的机会继承了大统。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客观地说,...

  • 揭秘武则天的情诗《如意娘》是谁写的?
  • 《如意娘》是武则天最著名的一首诗。她是为谁写的?是情诗还是艳诗?一直有争议。有人说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所以是情诗;也...

  • 唐代武则天宰相苏的味道:为什么绰号【模棱宰相】?
  •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都是李,行歌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