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和英国政府于24年5月13日(1898年7月1日)签署了《威海卫专条》。清廷同意将威海卫沿岸10英里的地方和海面租给英国,租期25年。同时,英国可以建造炮台并驻军。因此,威海卫成为远东英军的海军基地。当时,统治威海卫的英国当局决定模仿他们统治印度的做法,招募当地人组建雇佣军,负责威海卫租赁土地的警察和国防工作。
光绪24年1898年10月,英国陆军部首先从上海和香港招募了一些号手、译员等专业士兵,然后开始在威海卫组建“中国军团”。年底正式成军,最终成立了12个连队,员额超过1200人。“中国军团”配备齐全,包括机枪连、长枪连、骑兵队和炮兵队,以及译员、乐队、卫生队等。包耳,英国军官(Colonel Bower)上校任团长,尉级以上军官均从英正规军调任。全团武器精良,一水马丁尼亨利式复枪,甚至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中国军团”分驻威海卫各地,被威海卫当地人称为“华勇营”。
光绪26年5月(1900年),英国驻华海军司令兼八国联军司令西摩尔中将决定动员威海卫华勇营支援八国联军。英军用英军军装代替华勇营原雇佣军服,以“英军第一军团”的名义将华勇营纳入作战部队系列。5月下旬,400多名华勇营士兵抵达天津大沽港。他们与已经到达的英国陆军香港团(由香港“华勇队”和香港印度雇佣兵组成)、香港皇家炮兵(主要是印度雇佣军)成为八国联盟中英军的主力军。八国联盟于6月上旬和中旬对天津城进行了大规模攻击。六月初一,“中国军团”与俄军合作,占领了华北北洋兵工厂,摧毁了北洋军火库。6月18日,“中国军团”与日军敢死队一起炸开天津城墙,成为英军“首先占领天津城的唯一代表”。此后,“中国军团”奉联军命令征集船只。作为中国人,“中国军团”士兵收集了100多艘大型船舶和一批船工,为联军沿运河北上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工具,为联军进攻北京做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北京后,“中国军团”按照八国联军分配的区域实施战后管理。他们对辖区内俄军的残酷劫掠行为采取了一定的抵制行动,使该地区早日恢复了市场秩序。英军称赞“中国军团”的战时表现。为了表扬他们的“勇敢善战”,英国陆军部以天津城门为图案,为他们设计了军徽:城门拱顶上有“天津”字样,下面用英语拼写着“中国军团”。这是英国其他殖民地军队所没有的荣誉。这种军徽不仅被用作帽徽和领章,还镶嵌在茶具、信纸和明信片上。1902年,英军还挑选了12名官兵代表华勇营到英国参加爱德华七世国王加冕典礼。
本文中的上述相关史料和图片大多来自当时英国媒体的报道,以及在华勇营工作的英国中尉巴恩斯的回忆录。国内权威史籍缺乏相应的记载。1905年8月,英国和日本再次签署了联盟条约,威海卫的防御压力大大降低,华勇营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这支风光一时的雇佣部队被解散。虽然华勇营得到了英军的认可和赞扬,但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他们已经被贴上了“汉奸”的耻辱印记。此后,原华勇营的大部分士兵被英国人招募到南非参战,并担任金矿警察。他们离开家乡的愿望可能与他们的经历和心情有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客死异乡,这段历史也像雾一样消失了。
以华为华的外国侵略者:晚清英军华勇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