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用血液开始,直到发现火灾,人类才开始进入熟食阶段,盐作为一种调味品进入人类生活,实际上是一件晚事。
直到中国夏朝,盐仍然是一种仅限于贵族享受的奢侈品。到了商代,人们才知道盐,人们甚至用盐来治疗疾病,“咸脉”。一周后,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没有盐就会肿胀”。盐作为烹饪的核心原料,中国书被称为“食客的将军”。
在传统农业社会,虽然大部分生产生活资料都可以自给自足,但盐必须从外界获得,不像粮食,只要有土地和水,就可以生产。
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中,盐对个人很重要,但对帝国更重要。换句话说,帝国财政是建立在每个人的舌尖上的。
管仲首开食盐专营
在夏季、商业和周三代,中国还没有完全进入国家阶段。盐作为一种重要的特殊商品,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依靠人民支持的贵族很快发现了这个婴儿,所以周天子开始成立盐官。
[img]826783[/img]
作为中国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很早熟。随着盐的普及,盐的来源越来越广泛,以萧山(潼关)为边界,东面以海盐为主,西面以岩盐和池盐为主,南方以土盐为主。四川自贡以井盐而闻名,江南甚至以盐城而闻名。
在列国竞争的背景下,生产盐的地区和国家依靠这种自然资源赚了很多钱。与此同时,一些商人也依靠盐致富。例如,伊顿依靠出售河东池盐,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代富有的大盐商。
春秋中期,法家崛起,提出“利出一孔”思想的管仲率先在齐国正式加盟食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的食盐财政先例。
“量其重,计其胜,民得其七,君得其三”。政府的垄断权力从政治延伸到经济领域,大大提高了财政吸收能力,巨大的财政利益达到了富国弱民抑商的多重效果。
《管子·海王》说,国家征收住房税,人们会毁掉房子;征收树木税,人们会砍掉树木;征收六种牲畜税,人们会杀死牲畜;征收人口税,人们会拒绝生育。只有当国家垄断盐时,人们才无法逃脱。因此,盐已成为最理想的税收工具。每个人都离不开盐,这决定了没有人能逃避税收。
关仲盐官营的“官山海”计划出笼后,齐国的盐价飙升至其他国家的几十倍。在盐垄断制度下,盐的生产、销售和定价由政府组织实施,导致其商品属性退化。不管盐有多贵,人们仍然需要吃盐。人们的财富通过盐迅速流入齐桓公的金库。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道:“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重之权,化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之齐成霸名。”
从汉到唐的“盐铁论”
自齐国以来,盐已成为国家统治的基础,秦朝的盐利是古代的20倍。在接下来的2000多年里,一个巨大的帝国实际上依赖于公众日常必需的小调味品,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汉元狩猎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正式实施盐铁专卖政策,“笼天下盐铁”
27个县共有36名盐官,主要分布在沿海、西北和西南地区。桑红羊曾担任大司农中成、大司农、御史医生等重要职务。他负责世界财政权力40多年。他是盐铁国家政策的主要规划师。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2月,在汉昭帝的主持下,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民间知识分子与御史大夫桑就盐铁官营展开辩论。这是著名的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实际上是法国和儒家的辩论,结果是鸡和鸭,没有达到任何结果,唯一的收获或盐铁理论作为会议记录。”海泽的外部不足以方便人们使用,内部不禁用刀和硬币来实施人民。”儒家思想提出的这种自由经济主张与司马迁在《史记·货运传记》中反映的商业思想完全一致,这与1800多年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和小政府理论完全一致。
三国时期,魏、蜀、吴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不断斗争。盐几乎被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夫盐,国之大宝。”两晋以后,盐业垄断制度进一步加强。《晋令》载:“凡民不得擅自煮盐。犯人四岁,官员两岁。”
[img]826784[/img]
唐代的盐利润收入达到了“中央实际总收入的一半或至少五分之二”。为了筹集军费,镇压安史之乱,唐朝建立了盐法(这意味着一座木桥),低价购买盐户生产的所有盐,然后高价出售给公众。实行严格的民事制度、官方收入、官方运输和官方销售的盐政府制度。严禁私人烹饪和私人贩卖。违法者每公斤处以极端刑罚。
盐法实施后,盐价惊人上涨36倍,每桶370元,政府可获得120倍的超额利润。唐代刘燕担任盐铁使之初,盐课年收入40万元,历年财政收入1200万元,盐利占全国年收入的一半以上。即使安史之乱平息,盐法还在继续,其他价格都在下跌,只有盐价逆市日益上涨。
盐专卖,盐商暴富
宋帝国曾经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庆历时期的盐课高达715万余贯。在南宋政府的财政中,“一半的利益”。在盐财政下,“盐钞”和“交子”出现在北宋。
盐钞作为一种信用票据,就是“用钞票请盐”。对于南宋朝廷来说,包括军费在内的所有费用都取自盐钞,所以人们说“南渡立国,敬仰盐钞”。“交子”由四川16家盐商联合印发,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元朝政府盐课最多766万锭,10%的财政支出依赖盐利。元代的盐政更加苛刻和严格,“国家财富,盐利为盛”,“国家资本最广泛的利益不如盐”。
明代军费开支一直居高不下。“国家财政赋予,所谓盐法居半,盖岁计入,止400万,半属民赋,半取盐荚”。明朝政府借鉴宋代的盐钞,用“盐引”控制盐垄断。每次商人向边境运送200块石头和粮食,官员都会给他们一张票。有了这张票,商人可以在两淮或河东换盐出售,差价就是商人的利润。
自从刘晏建立了民制、官收、官销、商运、商销的现场垄断制度以来,他已经使用了855年,直到明万历时代才被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商业垄断制度所取代。此后,红顶商人时代延续了300多年的官方监督和商业销售权力寻租,也开始了。
清朝实行官方监督和商业办公室,即国家只销售限量许可证,而不直接销售盐。在完整的垄断制度下,乾隆时期盐的购买价格是销售价格的3-4倍,年利润率高达194.1%。
在清朝,盐商对盐的垄断比明朝严重得多。依靠盐的特许经营权,盐商与普通商人完全不同,与朝廷和政府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一方面,扬州盐商以专利致富。另一方面,从皇帝到盐务和地方官员,盐商都以盐商为利源,竞相分肥,导致盐成本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晚清改良运动曾试图改变盐务官制,直到清朝灭亡,才遭到官商既得利益者的坚决抵制。历史上被称为“专商积弊与清朝结束”。
1931年5月30日,国民政府宣布了新的盐法:“盐是现场征税的,人们可以自由买卖。无论谁,都不允许垄断。”从春秋战国到满清,中国花了20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盐财政的历史进程。
[盐铁垄断]政策:历代国家财政政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