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地使用人”和“疑人不必使用人”是孟不离焦的。前者意味着用人要信任,后者意味着如果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使用他。但是那些历史上有缺陷、犯过错误甚至“有两颗心”的“可疑人”,是应该怀疑而不使用,还是应该毫无疑问地使用?
事实胜于雄辩。在这方面,我将崇祯和咸丰进行比较。
崇祯皇帝
用一个杀一个,最后玩完全盘
先说明朝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亡国之君。但是他很有君主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单;但是他喜欢杀人,从不轻饶犯错的下属。袁崇焕的结局在300年内令人心寒。
崇祯不仅杀死了袁崇焕,而且对其他能干官员也充满了怀疑和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未能招募抚义军,并将责任推给了几名无辜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地逮捕了那些倒霉的人,并逮捕了50多名“共犯”,包括陕西巡抚,他被军队带到广西。有些人再也受不了了。他们向崇祯揭发了陈奇瑜,并将陈奇瑜带到了边境。幸运的是,我没有用刀。
明末义军占领了老朱家的老窝凤阳,烧毁了他的祖坟。崇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居然杀了淮阴的水运总督。淮阴离凤阳几百公里。走水路要几天。凤阳丢了。这和他有什么关系?
部级以上领导被“点击”,“总理军务”熊文灿和四川巡抚邵洁春。熊文灿收降了张献忠。过了一年,张献忠又“造反”了。熊文灿被押到北京,第二年被“明正典刑”。他很幸运没有当地的正法。邵洁春在四川抵挡不住张献忠。失去一大片土地后,他也被捕回北京斩首。
杨思昌和洪承畴应该是崇祯非常信任的。在失去开封和襄阳后,李自成杀了福王,张献忠杀了襄王和贵王,杨思昌自杀了。洪承类在辽东被清军俘虏后投降。他们也害怕被崇祯“追究责任”吗?很难说。
一个有点能力的大臣要么被对手杀死,要么被自己杀死,明朝的气就会耗尽。最后,他杀了妻子、女儿和自杀。
咸丰皇帝
敢于利用那些敢于犯错和威胁自己的人
再来看看咸丰怎么用人。 面对37岁的洪秀全和强大的太平军,19岁的咸丰想用林则徐。结果,林则徐路过广东时病逝。
然后我想用李星元。结果,李星元也死了。另一个人是军用飞机大臣赛尚阿。他只训练阅兵时的仪仗队。当他到达广西时,他只敢躲在省会里。
没人能用?不。
向荣,广西提督。向荣很牛吗?太平军是广西闹起来的,向荣和广西巡抚闹意见,在永安围困太平军时,又留下了一个洞,让他们突破。换了崇祯皇帝,估计也该“咔嗒”了,咸丰没有杀他,还升了他的官。他一路追着太平军到长沙、湖北、南京。他在南京城东的要塞孝陵卫扎下了“江南大营”,总是慢半拍,却卡住了江南发达地区通往南京的要道。
咸丰也觉得向荣不够。又派了一位钦差大臣,但不是为了“搞渗透”、“掺沙子”是带着一个精兵来帮忙的。谁呢?就是在广州私下和英国人讨论,被处罚的齐善。齐善也是一个慢半拍。太平军来武昌了。他还在河南,太平军来南京。他也来了。他在扬州扎下了“江北大营”,卡住了南京到北方的要道。
犯过错误和有缺陷的“可疑的人”将来可能会犯错误。那么,那些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能使用它吗?也可以。咸丰做到了。
当然,曾国藩是咸丰用得最好的人。曾国藩刚帮助组织团练时,有人做了一个小报告,说他过去是一名高级官员,但现在他的祖父死在家里孝顺,只是一个人,普通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不是国家的祝福”。这份小报告太恶毒了。人们刚开始为你工作。首先,他们担心他的成就和权力在未来会威胁他的地位——这也是许多领导人最担心的。咸丰听起来很紧张(动),但他还是让曾国藩放手去做。后来大家都看到了效果,证明他没用错。
知道容易做难。“用人不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容易。崇祯一开始也很信任袁崇焕。但是,当发现下属不完美、不守规矩,甚至涉嫌“不忠”时,知行合一吗?
咸丰崇祯用人比较:明朝崇祯皇帝用一个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