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如果都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可能不会有好的结果。相反,回避三舍未必是妥协。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守信用,重承诺,审时度势,礼让第一,抓住机遇,最终实现百年霸权。
在困境中逃跑
春秋时期,晋献公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沈生、重耳和夷武。沈生是王子,是仁德君子。他有长者的风格,深受中国人的喜爱。重耳亦贤,谦虚好学,善于交贤智者。
晋献公讨伐异邦,得了美丽的李姬。后丽姬为献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奚齐。李姬想让她的孩子成为君主,所以她设计陷害王子申生。随后,李姬进行了诽谤,称重耳和夷武也为申生谋生。重耳和夷武听说后,迅速悄然逃跑。
重耳在各列侯国辗转反侧,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楚国。当时,在楚成王的领导下,楚国正处于强势地位。成王早闻公子重耳是当时的圣人。他认为重耳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所以他会以国王的礼貌迎接他,把他当作客人对待。
有一天,成王设宴招待重耳。酒热的时候,成王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晋国当君主,你该怎么报答我?”重耳笑着回答:“多亏了你的祝福,如果我真的能回国当君主,我愿意和贵国友好。如果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会命令军队先退出三舍,以报答今天的恩情!”在古代,行军被称为每30英里的“舍”。退出三舍意味着退让90英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护送下回到了晋文公的位置。重耳43岁逃跑,62岁回国,流亡19年。经过磨难,他终于成为了国君。
[img]826735[/img]
勤勉治国初现正荣
晋文公即位后,勤于修政,努力治理。
国泰民安后,晋国越入强国之列。晋文公是一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他不屑小富即安,想成为齐桓公这样的中原霸主。
晋文公听从孤偃等人的建议,打着“尊王熙夷”的旗号,称霸中原是有道理的。
就在这时,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着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取王位。周襄王逃到郑国,向诸侯诉难。于是,晋文公亲率领军队立即向东作战,抛开秦国,打败狄人,杀死王子带和一群叛乱的人,护送天子回到首都。
周襄王大为感动,亲自与晋文公见面,并向晋文公赠送了四座农业发达的城市。这样,晋国就在国力上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平息了周王室的内乱,在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当时,东方齐国的霸权已经衰落,南方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晋文公已经看到,要成为中原的霸主,就必须打败楚国。晋国的国力日益增强,人口迅速增长。因此,晋文公将两军扩大到三军,积极做好与楚国争夺中原的充分准备。
城濮之战决胜霸主
又过了两年,楚成王攻打宋国,宋向晋求助。晋文公的智囊团支持晋文公救宋。
晋军出战,攻下了属于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迫使楚军北上。楚成王不想和晋文公交战争。当他听说晋国出兵时,他立即派人下令退役。然而,将军子玉任性,不顾形势变化,仍带领楚军杀死晋军驻地。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即命令撤退。晋军的士兵们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在战斗之前就撤退了?
晋文公说:我在楚国的时候,受到了楚王的好评,所以我在楚王面前答应过,如果两国交战,晋国愿意退出三舍。即使这场战争失败了,我们也必须履行我们的承诺。晋军一口气撤了90英里,到了城濮才停下来安排阵势。
楚国的一些将军看到晋军撤退,想停止进攻。但将军不同意,一步一步地盯着城濮,远远地对着晋军。
成得臣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战争开始了。
成得臣一直傲慢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却被晋军埋伏,大败。晋文公借此机会与各国诸侯召开会议,签订盟约。这样,晋文公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
晋文公崛起之路:守信用,重承诺 百年霸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