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慈禧掌权的关键在于其特殊的身份:而不是其政治手腕

在他的《论正统》中,梁启超先生说,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都以正统自居,拥有至高无上的独裁专制权。“统一建立,然后任其作为威作福,肆意野蛮,不能称之为不义。而人民之稍强立不挠的人,就得坐之以不忠不敬大逆无道恶名,以锄之摧之。而一般封建官僚大夫,则“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已。“正统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在清朝达到了高度完整和极端的顶峰。封建正统皇权思想、忠君思想等政治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紧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由于皇帝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任何人都不能分享君主的权力。否则,就是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天下人人得而惩之。在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中,当清廷决定从热河返回北京时,苏顺等人自称赞襄政务王大臣,这显然低估了皇权思想对朝臣的巨大影响。慈禧太后和小皇帝回到北京后。他们尽最大努力利用满朝文武的正统皇权思想和忠君意识,把自己打扮成长期被欺负的孤儿寡母,苏顺等人是欺负君主、专权谋反的乱臣小偷,就像西汉王莽对汉平帝和儿童、东汉董卓、曹操对汉献帝一样。慈禧和小皇帝刚到北京郊区,慈禧就为许多大臣的同情,“泪流满面”,“缕述三奸欺蔑之状”。大学士周祖培说:“为什么不重治其罪呢?事实上,早在热河时期,慈禧就立即命令醇郡王奕谋起草上尉,列举了苏顺等人“不能全心全意和解”,反对清帝回銮等罪名。正是利用正统的皇权主义思想,弥漫在朝野上下,她发动了朝局之变,开了两宫垂幕听政,这是咸丰帝万万没想到的。

慈禧掌权的关键在于其特殊的身份:而不是其政治手腕

1861年11月2日,易沂、文祥、周祖培等人入朝待命,载垣、端华等人阻止说:“外庭臣子,何必擅入?易诉等人站在宫门外。不久,命令将肃顺、载垣等人治罪。载垣、端华厉声喊道:“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有进去,诏书从何而来?“赞襄政务王大臣与慈禧、易诉的斗争已经公开白热化。文武百官、兵丁侍卫面临着忠于“王”、维护皇权、倒向赞襄政务王大臣的选择。奕沂紧紧抓住人们的正统皇权和忠君思想,大声喝道:这里有王命,“谁敢?于是有“侍卫数人来之前,二人冠带,拥出隆宗门。“(薛福成:《记咸丰季年载垣、端华、苏顺之伏》)此外,根据王艳云的《齐祥故事》,当易诉向载垣、端华出示治罪的神秘时,两人面对赫赫皇权和皇帝的命运“无语”。易诉问他是否符合要求。载垣等人不得不向皇权低头说:“怎有不遵”,便束手被俘。由此可见,慈禧等人掌握了小皇帝和颁布诏书的权利。虽然他们奉咸丰皇帝遗诏的赞襄政务王大臣,但他们真的很无奈。正统皇权思想在政变中的巨大影响得到了充分体现。正如台湾学者庄石先生所说:“死皇帝无法与活太后竞争。”

就慈禧个人而言,她确实擅长玩政治权力。然而,人们不能忘记的另一点是,她能够掌握清廷几十年的最高权力,不仅仅是她的政治技能或手段,而是她的特殊地位和地位。她在新帝生母中占有有利地位,更容易“胁迫天子以使诸侯”。这种正统皇权代表的政治优势,在今后对恭亲王奕沂的多次贬低打击中,在维护个人权力的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严酷的封建专制让全国上下一潭死水,长夜无歌。臣关系变成了绝对的服从依恋关系,后来发展成了“君要臣死,臣不敢死”的死节愚忠观念。在这种国家政权下,当权人人人沉默,谁敢轻易发出不同的声音?不仅大多数人“不说话”,少数人说,留下白纸黑字,会造成更大的麻烦。焚书坑儒,以言贾祸,史不绝书。即使偶尔有正直的人敢于发出一点声音,虚傲自大的最高统治者怎么能听呢?例如,在义和团事件中,全国八位总督中只有一位摇摆不定,其他人则反对依靠这些愚蠢的骗局“帮助清除海洋”;还有一大批巡抚保持着同样的态度。在决定和还是战争的关键时刻,徐用仪、袁昌、徐景成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等北京大臣在慈禧、光绪皇帝面前多次上疏或直言不讳,坚决反对向各国宣战。他们义正辞地指出:“围攻大使馆,实背公法。""民气可用,匪气不可用。“甲午之战,一日本不能胜利,八国“(《清史稿》卷466)然而,在专制制度下,独栽者不仅听不进这些常识,还砍掉了头!在一些有法治传统的西方国家,即使在中世纪,也不允许这样的专横和残酷。例如,1215年《自由宪章》第39条明确规定:“任何自由人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者给予任何其他损害,未经同级贵族依法审判或者国法判决。而在中国,时至19、在20世纪之交,现代社会的基本运作机制,如人身基本自由和基于自由的民主法治,在慈禧等宗法专制者的脑海中仍然没有地位。当然,这不是一些人的理解问题。承认专制权威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此外,民间社会力量不足以遏制这些专制统治者,使他们无法为所欲为;难以建立合理的民主政治制度结构。

世界上第一张纸是中国人造的,但没有建立书写自由的制度。“所有死去的祖先的传统都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我们不能低估正统皇权主义思想的深远影响。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字面上说,中国的国体问题已经解决了。然而,除了袁世凯和张勋想公开挂“帝国”招牌外,许多武术家、政治家和御用文人仍然在思考和实践独裁和专制活动。

慈禧掌权的关键在于其特殊的身份:而不是其政治手腕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我国民主政治实施的主要障碍不在于民智,而在于官智。他们不知道建立现代文明法制的好处,但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特权依法受到严格的监督和限制。如果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应该再暴露的旧伤疤,请看看两年前的场景:一些文人炒作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快乐》等书大行其道。另一本书《中国没有榜样》声称是“从全球角度看待中国崛起模式”的流行读物。他们的口号是:“西方不是上帝,美国不是救世主”;“结束资本主义制度的激情之书;澄清中国观念谬误的清醒作品”。他们似乎忘记了中国皇帝只知道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他们从不鄙视“野蛮人的艺术”,所以当八国联盟的强大船只和枪支在国家蓬勃发展时,有些人沉浸在“刀枪不入”的幻觉中。《论语·述而》有句话:“三人行,一定有我师。选择好人而从之,选择坏人而改变。“承认其他国家的社会标准是宽容的,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天经地义。换句话说,以先进国家为榜样并不意味着维护其他国家的利益,根本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尊严。

光绪时期,慈禧太后用瓷胎珐琅瓶赠送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非常高兴,所以她举行了一场盛宴,招待皇室和大臣们欣赏瓷瓶。从那时起,中国的珐琅瓷在欧洲引起了轰动。也许这就是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在真正先进的文明成就面前的区别。前辈还能这样做,后人不会倒退吗?


慈禧掌权的关键在于其特殊的身份:而不是其政治手腕慈禧掌权的关键在于其特殊的身份:而不是其政治手腕

,,,,,,,

  • 咸丰皇帝是怎样的皇帝?为何说咸丰特别好色
  • 有书记载,咸丰不顾兵败割地赔款,国家陷于危难之中,躲在热河行宫寄情于声色,聊以自娱,自我麻醉。他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

  • 清朝同治皇帝有儿子吗?谁是同治皇帝的儿子?
  • 同治皇帝是慈禧的儿子和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吗?同治皇帝有儿子吗?如果是这样,同治皇帝的儿子是谁?是光绪皇帝吗? 同治皇帝...

  • 清朝道光皇帝执政期间都发生发生了哪些大事?
  • 道光年间指的是清朝后期道光皇帝在位的时期,长达3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在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当时...

  • 清慈禧太后守寡数十年 为什么会有无数的绯闻?
  •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她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学术界,大多数人都同情慈禧太后;在互联网上,大多数人都批评慈禧...

  • 史书上的纪晓岚:身材魁梧粗壮 每天吃肉数十斤
  •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纪晓岚既是一位文人,当然是一副文弱书生的形象,其实不然,记载中的纪氏却是一个身材魁伟的粗壮汉子。...

  • 出身卑微却是康熙最爱的人,其子被雍正虐杀
  • 飞上枝头 魏琳琅在历史上有一个真正的原型。那个人是康熙皇帝的好妃子。历史上的好妃子出生在辛人库。这种身份的人只能在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