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20多年时创立的。当时,社会民生富裕,人民安居乐业,政治稳定。隋文帝杨健提倡节俭,节省了大量政府费用,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立了粮食仓储和粮食储存。
经过几百年的严重分裂,杨坚成功地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在大多数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
鉴于东汉至隋南北分裂400多年,民生艰苦,国库空虚,自开皇九年以来,杨坚统一了世界,以富国为主要目标,轻赋薄赋解决民生困难,稳定民生,同时确保国家税收收入。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定,杨坚开皇五年,即大索看书,接受尚书左仆的建议,实施输籍法,进行全国户籍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扫除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的弊端,促进开皇的繁荣。
隋初经历了南北朝战争,民生疲惫。因此,杨坚接受司马苏威的建议,罢免盐、葡萄酒垄断和市场税,然后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隋朝的繁荣并不重聚于人民。原因与全国均田制度的实施有关。这不仅可以增加税收,而且可以稳定经济发展,而且南朝的士族也逐渐从衰弱到消除。均田制度的顺利实施对隋初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此外,隋朝以关中为标准,关中粮食短缺,需要依靠关东水运来帮助。因此,杨坚在洛州等地设立了常平仓等官方仓库,储存关东运来的粮食,建造广通渠道,方便关中水运。它还在民间设立了一个假仓库,人们捐赠粮食以防止邪恶的一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鉴于魏晋南北朝政区划分不规范,地方行政混乱,支出巨大,杨坚遂开皇三年,放弃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度,使国家地方行政逐步走上轨道。正如学者钱穆所说,简化地方行政机构是开皇之治成功的基本因素。据统计,隋初中央政府支出减少三分之二,地方政府支出减少四分之三。全国行政资金仅为南北朝三分之一。因此隋国库的丰积,并非无缘无故。
@ 杨健稳定政治,关龙集团的支持做出了巨大贡献。郑毅、刘芳、高炯等著名汉人有助于促进国家政策。杨健还命令苏威等人编纂《开皇法》,修订刑法,制定国家刑法,使人民能够保守法律,减少省级刑罚。死刑只是绞死和削减二等,以显示隋朝对人民的宽大。
在澄清官治方面,杨坚得国以来,一直在努力治理,天赋刻薄,不允许贪污、浪费法律。杨坚命令柳盛在河北省52个州巡逻,免除200多名不称职官员赃物的国家和县。官员治理的整体性不仅是上裕国库,也是隋初繁荣的原因。
杨坚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先例,在开皇七年(587年)命令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在位期间,史称「开皇之治」。
政制改革
文帝即位后,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促进民族融合的一系列措施:如改革中央官制,将地方县县三级制改为县二级制; 废除豪强士族垄断的选拔用人制度,规定六级以下官员由官员选拔,地方官员不得自用。
制定开皇律
《开皇律》共12篇,名为:名例律、卫生禁律、职制律、户婚律、稳定库律、善兴律、盗贼律、斗争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开皇律》只定罪500条;此外,死刑只分为绞刑和斩刑两种,流放服刑不超过五年;杖刑分为六十至一百五等,民有屈曲依次向朝廷上诉。
由此可见,《开皇律》对人民的压迫比前人有所减轻,也多为后人立法所沿用。
统一度量衡
南北朝时期,各国的量衡标准不同,如北朝魏、齐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时设定的标准),一斤等于古二斤; 北周一斗只比古斗大六分之六,一斤只比古斤多二两;
南齐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高两三寸,南朝不到一寸。国家衡量的不一致给工商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一尺二寸;
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
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统一货币
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铸造五铢钱,规定每千文重四斤二银两。作为全国通用货币,其他硬币禁止流通。
兵制改革是古代兵制之一
隋代府兵制成立后,规定三年一拣点补充空缺,服役年限为21至59岁。
府兵本身是免除课役的,但军资、服装、轻武器和上次赴役途中的粮食必须自带。
任何出兵征防都必须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有兵部下属的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能出兵。
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朝。这样,将军就不能拥兵自重。 革府兵制。
行租庸调制
隋开皇二年(582年)重颁均田令,从王者以下到正七品的都督,从100公顷减少到40公顷。至于普通人,丁男一个人受20亩永业田和80亩露田的影响,奴仆也是如此。 此外,还规定,从18岁到21岁,从11岁到16岁,从每年一个月到20天,从11岁到16岁,从每年一个月减少到20天,而未服役的丁男可以用丝绸代替,这被称为「庸」。
户调丝从一匹(四丈)减为二丈。年满50人,也可减免。这样隋初的赋役就比前人大大减轻了。
开皇之治出现的原因 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