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江郎才尽”的说法。所谓“江郎”,是指制作《恨赋》。、南朝著名作家江淹的《别赋》。
“江郎才尽”是指少年时才超人,老年时文思逐渐退却。但还有一种说法是,江淹并没有“才尽”,所谓“才尽”,只是为了避开政治漩涡,保护自己。
江淹梦笔
江郎才尽,郭璞索笔
这样一个小故事记录在梁代钟蓉的《诗》中。
一天,江淹在花园里的亭子里小睡一会儿。他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在这里放了一支笔很久了。我应该把它还给我吗?”他摸了摸自己的怀里,果然有一支笔。当他把它拿出来时,他发现那是一支彩色的笔,所以他把它还给了郭璞。谁知道呢,当他醒来时,这位曾经写过许多壮丽诗歌的天才没有任何想法,也不能再写好文章了。
据唐人修写的《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乘船在禅灵寺附近的河边小睡,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向他要了一条缎子。他摸了摸自己的怀,真的有几尺缎子,递给了张景阳。之后,江淹的文章就没那么精彩了。
[img]826671[/img]
诗词文赋
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江、鲍”
清代大儒金圣叹在《必读才子书》中用“以文邀幸”来评价江淹。
纵观他的一生,当他年轻的时候,一篇奇怪的文章让他逃离了监狱;恨赋、“别赋”为他赢得了六朝文坛的一席之地;文赋显名,官运亨通,他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直至封侯而终。
江淹是南朝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他年轻时孤贫好学,6岁能诗,13岁死父,18岁熟背“五经”,20多岁成为建平王刘景素的工作人员。
后来,广陵县长郭彦文因文件被判刑,江淹被牵连入狱。在监狱里,他将哀叹诉诸笔端,一篇文章《石建平王书》被激励。刘景素看完后,被自己的文采所感动,下令无罪释放,并被推荐为南徐州的学者。因此,江淹出名了。
萧道成灭刘宋成立后,江淹为他写了大量军书表记,成为他最骄傲的文笔侍从。只有当他崇拜中书侍郎时,他的文学才能得到当时士人的充分肯定。
梁武帝萧衍代齐后,江淹官到金紫光禄医生,封醴陵侯。梁天监四年(505年),江淹去世,62岁。梁武帝为他的素服哀悼,并被称为宪伯。
江淹一生诗词文赋100多篇,辞赋以清丽幽怨而闻名,与南朝辞赋大家鲍照并称“江、鲍”。它的《恨赋》、《别赋》和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被列为南朝辞赋的杰作。
为什么“江郎”“才尽”?
醉心仕宦
清代姚奈在《珍惜抱轩的笔记》中说,江淹在萧道成篡位的时候以诗赋闻名,当时他的仕途并不繁荣。后来萧氏建立了齐朝,江淹官运亨通,缺乏创作冲动和灵感,公务繁忙,没有时间考虑创作。
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新的工作使江洪的兴趣集中在历史书的写作和圣旨的制作上,无法写出过去文学赋予的味道。原来的创作风格也与当时文学界注重节奏和激情的“永明体”格格不入,所以他根本不写。
明哲保身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在《诗集》中推测,江淹晚年为梁武帝服务,不敢以文才凌驾于皇帝之上,于是借梦宣布自己“才尽”,避开政治漩涡,保全自己。
另一方面,江淹任御史中丞时,以为官清正,不避权贵为称。罢笔,也有明哲保身的考虑。
并未才尽
虽然罢笔后的江淹不再吟诗作赋,但他一个个放松的政治智慧依然令人敬佩。
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崔慧景拥兵造反,围困京城,士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往,最终崔慧景战败。
后来,萧衍率兵起义。士族官僚从过去吸取了教训,大家都很安心,但江淹脱下官服,冲去跑。萧衍获胜称帝,江淹被重用。
江郎[才尽]是假的吗?避免政治漩涡,明哲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