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朝代发生了党囚之祸?
东汉时期发生了党狱之祸。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和宦官之间的争权夺利越来越激烈。桓帝时期,以李英、陈凡为首的官僚集团与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形成朋友党,猛烈攻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残酷的迫害活动,最终将大多数党人囚禁一生,也就是说,他们一辈子都不允许当官,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党囚之祸”。
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犹如昙花一现。在章帝之后,外戚们开始掌权,他们“贪心孩子久了,抑明贤以专其威”,出现了一批娃娃皇帝。外戚专权在政治上造成了不正常的黑暗。与皇帝交往时,窦太后临朝称制,其兄窦宪当政,“窦氏父子兄弟并列”,“刺史守令多出门”(后汉书??窦宪传》。以下介绍书,只注篇名)。冲帝、质帝时期,外戚梁冀势力较大,皇帝的废立全靠他。质帝称他为“霸道将军”,立即被毒死。阻碍皇权的外戚专权。为了打击外戚势力,皇帝依靠身边的宦官,如和帝、安帝、顺帝,桓帝也不例外。延禧二年(公元159年),梁后死,桓帝偷偷地把宦官叫到厕所里密谋,并利用宫中卫士剑除了梁的外戚势力。从此,宦官擅权的局面开始了。
在支持皇帝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中,宦官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宦官郑众外戚有功,被皇帝封为窦侯。郑中死后,他的养子继任,打破了宦官不能世袭爵位的旧制。桓帝在打击梁氏外戚集团后,为了奖励宦官,一天之内封单超、徐黄等五人为县侯,世称“五侯”。宦官们利用接近皇帝的便利,假传圣旨,飞扬跋扈,许多官僚士绅为谋取私利,也巴结宦官。宦官像外戚一样,到处安插亲信,在中央和地方培养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集团。
大多数宦官都是暴发户,他们到处抢劫并合并土地。中常侍侯观“侵犯人民,劫掠行旅”,曾夺人宅381所,土地118顷。他的兄弟任益州刺史,“民有丰富的人,往往诬告大逆,都被杀,没有进入财产,前后累计”(《宦官侯传》)。宦官在朝廷上,“窃持国柄,手持王爵,口含天宪”(朱穆传);在当地,“都宰州临郡,辜比百姓,与盗贼无异”(《宦者单超传》)。宦官比外戚更擅权。
在外戚和宦官的疯狂掠夺下,自耕农民纷纷破产,国民经济收入大幅下降,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景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质帝时发生多起暴动,桓帝时发生十多起暴动。
自东汉中叶以来,政治腐败、经济衰退、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使东汉政权处于摇摇欲坠的趋势,最终演变为东汉末年的党争事件。
除外戚、宦官外,还有官僚和儒生活跃在东汉政治舞台上。东汉初年,刘秀注重整顿官治。他利用建立学校和乡镇选拔的方式,培养和选拔地主阶级的子女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样,就为儒生入大打开了方便之门。顺帝修太学时,儒生数字发展迅速,到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增加到3万多人。儒生数量较多,在郡国和私人精舍中学习的人数也有七八万人。儒生中有豪家族的孩子,更多的是中小地主阶级的孩子,他们是官僚的后备军。东汉中叶以后,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他们任人唯亲,裙带成风,使官员选举选举制度更加流于形式。河南尹田欣奉命选举六个孝道,其实已经内定了五个孝道。当时人们说:“今天的进步,只有财富和力量”(李固传)。在选举制度败坏的情况下,也出现了这样一些官员:“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浑浊如泥,高第良会怯懦如鸡”(“抱朴子??审举篇)。宦官掌权时,他们的“子弟亲戚,荷荣任”现象更加严重,这阻碍了儒生求官的道路。因此,儒生与宦官的矛盾加深了。
李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敢于主持正义。他不怕五侯的威胁和诱惑,与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当了司隶校尉后,李颖执法如山。桓帝宠爱的宦官张让有一个叫张胶的弟弟,他不仅贪污勒索,甚至杀害了怀孕的妇女。听了李英的厉害,张朔吓得逃到了洛阳哥哥家。李英亲自带人来到张让府,逮捕张朔并入狱。审判属实后,他立即处决。从那以后,所有的宦官都谨慎恭敬,连说话都不敢大声说话,假期也很少出宫。桓帝觉得奇怪,问他们怎么拉?他们一起磕头哭着说:“我们都怕李英。”
陈蕃,字仲举。当他年轻的时候,他独自住在一个房间里。虽然他努力学习,但院子很脏。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来访,看到他的院子这么乱,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打扫院子招待客人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当他扫除这个世界时,安事一事。后人也有人严厉贬义他的话,“一屋不扫,为什么扫天下”就是这样来的。但无论如何,陈番的话表达了他的凌云壮志。所谓少有壮志,大有高行。桓帝时官至大尉,陈蕃以自己的地位与外戚、宦官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什么朝代发生了党狱之祸?党狱之祸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