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第二十一次,写道陈监生是陈参政的儿子。为了减税,杭州丝绸商的公子丁二官花了10两银子请客,请船主陈监生帮忙载货。
明朝的监生相当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优秀学生,他们的学校被称为国家监督管理学校。进入国家监督学校有四种方式:部分会议考试失败,各州县推荐的特殊人才,第二代王子党和官员(三种以上的长辈),给政府一笔赞助费。
第四种情况是花钱购买招生指标。明朝中后期,国力下降,财政缺钱。为了填补空白,他们乱收费。中央政府打破了一个地方,公开了下面的内容:所有“军民子弟”,不问成绩,不管出身,只要家庭背景无辜,我的档案都没有违法犯罪记录,并支付了相应的赞助,立即发出了国家子监的录取通知书。
[img]826328[/img]
到崇祯年间,官方售价开始明确,当地一等秀才要到国子监督学习,需要赞助银子1202、二等秀才1902、三等秀才2602、其他身份1602、1802、2302、3002。如果是品行不端的秀才,需要赞助3402;普通人的优秀孩子需要赞助3502。
明朝第一个倒卖招生指标的人是明朝宗朱祁钰。皇帝朱同志是白捡的,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他的大哥朱祁镇从事御驾亲征,却被蒙古人活捉,馅饼砸在朱同志头上,成为主持大明日常工作的“代理皇帝”。景泰元年(1450),边境战争激烈,国库穷得叮当响,迅速赚钱成了朱同志的首要任务。有一个下属献妙计,你老朱家资源丰富,卖几个招生指标,何愁不财源滚滚?开口一开,其他皇帝就一个接一个,包括重坐皇位的朱祁镇。一旦国库空虚,士兵缺粮少工资,州县水旱虫灾都会跟着卖指标。
据《明史》介绍,全国广大秀才群众积极认捐,捐马捐粮捐钱,使得赞助生队伍日益庞大,从最初的8900人飙升至上万人。据正德三年统计,赞助生占国子监学生总数的70%。嘉靖十年(1531),国子监学生7000余人未分配。这些优秀的中青年不得不在国子监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同时失业,有的持续了10年。一头青丝,唉,熬成苍白的头;满腔报国热血,冷化成黑毒心肠。
明朝大学的赞助费:考生可以通过付款进入国家监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