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郑和作为明朝外交使节七次下西洋,被公认为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近日,陕西省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地方志工作人员在研究泾阳县神道碑时发现,早在唐代,杨良瑶就通过航海下西洋,比郑和下西洋早了620年。
从形状上看,纪念碑体型高大,额篆“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有9个篆字,周正圆润大气。碑文以楷书写,间以行书,结体活泼,字迹优美,线条华丽,文气透明,书法艺术水平相当高,是中晚唐书法的好产品。
[img]826400[/img]
据宋匿名《宣和书谱》卷一载:“唐代宗宵节期间,注意书墨,行书益工。大多数唐朝都是从太宗归来的,世相祖袭,到宗家学习 没有摔倒。”唐德宗时,“观其行书意,也不愧前人云”。至宪宗初年,宫廷崇尚“集王圣圣” “教序”之风,依然不微潜。可见中晚唐右军行楷书体的繁荣,当战胜朝野时。
据碑文记载,杨良瑶(736-806),字良瑶,唐京兆府云阳县龙云乡人,今泾阳县云阳镇人。一生经历唐肃、代、德、顺四朝,葬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唐德宗时,杨良瑶多次被命令出使各地,历史悠久,功劳突出。贞元元年(785年)4月,他被命令出使黑衣大食(即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其政治中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地区),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持国信诏书(国信)、从广东南海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杨良瑶航海下西洋,比明代郑和下西洋早了620年。
唐朝第一个下西洋的杨良瑶 比郑和下西洋早6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