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王子之前,先杀死他的生母。这种残酷的传位方式被历史学界称为“立子杀母”或“子贵母死”。汉武帝开创了这一先例;制度的形成是拓跋氏。汉武帝“立子杀母”在西汉只有一例;然而,拓跋氏的“子贵母死”在北魏沿袭。
翻开《魏书·皇后传》,关于“子贵母死”的记载令人震惊: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后生明元...之后是旧法;明元密皇后杜氏,...生太武...泰常五年;
太武哀悼皇后贺氏...生景穆,神仙元年;景穆恭皇后郁久氏...生文成为皇帝;文成元皇后李氏,生文献文,...根据故事...;献文思皇后李氏...孝文帝,皇兴三年;孝文贞皇后林氏,生皇子...之后还是制服了;孝文文昭皇后高氏,后生宣武...暴力”。
这份死亡名单中有一个奇怪的问题:文成元皇后李氏,可以称之为“故事”死亡;孝文贞皇后林氏,可以称之为“依旧制”死亡;为什么排名第一的刘氏也被称为“以旧法”死亡?带着这个疑惑,笔者仔细阅读了《魏书·序记》,既没有发现这个“故事”的清晰记载,也没有发现这样的“旧法”杀人事件。这说明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制定者是开国皇帝拓跋贵;拓跋嗣的生母刘无疑是这种皇位传承方式的第一个受害者。那么,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呢?拓跋贵为什么要制定这种残酷的制度?
[img]826069.jpg' />
一般认为拓跋贵是在学汉武帝,其实不然。汉武帝“立子杀母”的主要原因是“主少母壮”和“女主转乱国”。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疾病。当时刘弗陵只有七岁,还在冲龄;他的生母二十六岁,年轻;汉武帝六十九岁,风烛残年。汉武帝知道时间不多,就是为了防止他成为吕后第二。相比之下,北魏刘死时,拓跋贵三十九岁,正处于壮年;拓跋嗣十六岁,血气方刚,北方游牧民族男子成熟较早,拓跋贵十六岁时成立创业。再者,拓跋贵之死纯属意外,如果不是异常死亡,他完全可以再活十年八年,拓跋嗣也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可见,“子贵母死”绝不是对“立子杀母”的简单模仿。笔者认为,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出现,幕后还有另一个重大隐情。
拓跋鲜卑在北魏建国前仍处于氏族公社解体时期。《魏书·序记》将妇女比作“天女”和“盘汾皇帝无妇家,李伟皇帝无叔家”的谚语,说明妇女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地位还是挺高的;而“昭成...决定。后闻之……乃止”和“平文崩,后摄国事,时人称之为女国。后性猛嫉妒,平文之崩,后所为也”,反映了当时的妇女既干涉朝政,又专权。此外,作为东胡的一支,鲜卑人的血管中不可避免地携带着“先母后父”和“愤怒杀死父亲而不伤害母亲”的基因。北魏要想成为一个专制帝国,实现“父子世界”,就必须改变阻碍封建化进程的落后习俗,特别是根深蒂固的“母权制”。笔者认为,拓跋贵是形成“子贵母死”制度的根本原因,通过赐死刘氏,使拓跋嗣摆脱母权干扰,成为独裁皇帝。
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实也让拓跋贵感到担忧。由于妻子独孤部的大力支持,拓跋部可以复国,北魏可以由弱变强。除了母亲贺兰部的鼎立相助外,还得益于妻子独孤部的大力支持。然而,随着敌对政权的征服和北魏国势的日益强大,研究中原历史的拓跋贵敏锐地嗅到了外戚对北魏的潜在威胁。拓跋贵是一位政治家,一位开国皇帝,并遭受了灭国之苦,为了保住这一失而复得的基业,他必须提前计划,防患于未然。一旦拓跋嗣继承王位,他的生母刘氏,一个来自独孤部的皇太后,可能会成为独孤部外戚染指北魏皇权的桥梁,那么王莽篡汉的历史悲剧就会在北魏再次上演。笔者认为,拓跋贵达到离散外戚部落、杜绝外戚干预、防止皇权旁落的连环目的,也是造成“子贵母死”制度的重要原因。
当然,如果北魏没有妇女,这种来自“外家”的威胁就不会存在。在历代皇帝中,拓跋贵这种独特的视角和忧患意识是罕见的。为了使制度顺利实施,为了消除妇女的干权,拓跋贵需要一种无形而高压的力量来堵住悠闲的嘴。因此,他谎称拓跋部有“后宫产子将为储二,其母皆赐死”的祖制,将刘氏“以旧法”处死。《魏书·太宗纪》记载了拓跋贵对儿子的教诲:“前汉武帝将立其子杀其母,不允许妇女参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将继统,所以我远同汉武,是长久之计。“既然“子贵母死”不同于“立子杀母”,拓跋贵为什么要搬出汉武帝?笔者认为,北魏正致力于汉化,拓跋贵“远同汉武”,将两个表似神非的概念挂在一起,从而为“子贵母死”披上了一件礼仪的外衣。
在“子贵母死”的阴影下,元恪时期出现了“椒掖之中,以国旧制,相互祝福,都愿生王子、公主、王子”(魏书皇后传)的局面,堕胎现象屡见不鲜。此外,高皇后“性嫉妒,宫人想进皇”,元恪面临着最后的政治危机。后来,胡氏不怕“子生死”,为元恪生下了这只独苗,因功“进为充华妃”。元恪为皇统计废除了“子贵母死”制度。“子贵母死”始于天赐六年(409),止于延昌元年(512),在北魏沿袭七代,历经百年,见证了拓跋鲜卑的兴衰。这一制度是氏族社会碰撞封建专制的产物,是北魏推动制度转型的催化剂,@ 这只是暂时的权宜之举。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妇女的政治问题。(刘秉光)
为什么北魏后妃不想生太子?只是因为一个致命的祖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