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秦本纪》秦昭王一节,如果不做前后左右的对比,你会觉得芈月、秦昭王一朝是最好的。但见杀敌如麻,克城无数,开疆扩土,天下无敌。然而,如果你翻来覆去,环顾四周,你会惊讶地发现,无数的克城大多是过眼云烟,许多城市很快就会丢失。至少有两个杀敌是白起谎报战功。在此期间,秦惠王在位24年,并入巴国、蜀国、义渠国。横向比较,赵国吞并了中山国,齐国吞并了鲁宋,楚国摧毁了吴越,魏国称卫国为大臣。就连韩国也吞并了郑国,瓜分了西周天子的36座城市中的绝大多数。只有秦国,芈月秦昭王在位56年,但只占领了南阳县和半个南县。战争就是吃粮花钱死人。“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米月、秦昭王一朝,失去了商鞅变法积累的家庭背景。只是一对败家子。
举几个例子,比如“七年,拔新城”,但是新城很快就丢了。为什么?往下看,“十三年,左更白攻新城。”为什么要再攻新城?丢了。而且字面上,白起这次输了,没能攻克新城。
再比如48年,“司马金北定太原,韩上党全部。”但很快,秦军攻打邯郸,被赵魏联军反击,大败。河东县守王逃跑了。秦副将郑安平率领2万秦军降敌,上党和太原都丢了。为什么能看到上党和太原丢了?沿着《秦本纪》往下看,秦庄王“两年,让蒙叛攻赵定太原”,秦庄王三年“王米攻上党”。
[img]825916.jpg' />
看看惊人的杀敌。《秦本纪》说伊阙之战,白起刚在13年攻新城不克,转脸14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但与《世家》相比,我们才知道赵魏联军总兵力只有24万,难道白起一战杀死了一个不剩的敌人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占领争夺的津伊阙呢?《魏家》记载:“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谁的记录合理?我觉得《魏世家》的记载应该是合理的。秦军只打败了24万韩魏联军,并没有全部消灭,更没有争夺津伊阙。后来诸侯联军顺利出伊阙攻秦,就是证明。
至于长平之战,白起说他消灭了赵军45万,这无疑是对战功的谎报。相反,后来的战争显示,赵军在长平的主力并没有受到严重打击,而是秦军“死者在中国有一半以上是空的”。
《秦本纪》是“记吃不记打”。只记克城,不记失城。只记战胜杀敌有多夸张,不记战败被杀被俘。例如,38年来,秦将胡阳深入河内攻打赵国的楚与城,被赵奢打败,死伤无数,《秦本纪》只轻描淡写三个字“不能取”。另一个例子是蒙叛、王米攻入党太原,被魏无极合纵五国打败,河内所有土地都丢失了。《魏公子传》记载,“秦军到函谷关,压制秦兵,秦兵不敢出来。“秦本纪”但坏事好写道:“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在河外。秦军在黄河以南阻止了他们。@ 与《世家》相比,只有前后对比,、参考《列传》等史料,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制定了军功军爵制度,一批精明的将军发现,这一制度存在很大漏洞。秦昭王有点傻,宣太后米月沉迷于淫欲,只精通宫斗,于是这些人偷奸耍滑,四面开花攻城略地,最远打齐国。打城回来找太后秦王领赏,守不住也没关系,丢了更好再打,再骗一封奖励,何乐不为呢?因此,米月和秦昭王一度上演了战国时期最可笑、最可悲的闹剧。56年来,秦军18次渡过黄河,在河内攻城略地。结果,秦昭王死后,河内所有的城市都丢失了,几乎一无所获。哦,不,也不能这么绝对。53年,秦昭王派将军偷偷渡过黄河。在黄河岸边,他已经是秦国河东郡的边界,攻占了吴城,并在历史上记录了伟大的战功:“使魏,取吴城”。
很快,秦昭王死后,秦衰落的后果开始逐渐显现。几年后,秦庄王三年后,被魏无忌打到家门口,函谷关吃紧。秦始皇六年后,他甚至叫赵魏瑞师打到了离咸阳只有30公里的小邑。这是项羽死后驻军的洪门。这是商鞅变法后120年来从未有过的惊心动魄。罪魁祸首是太后芈月和她愚蠢的儿子秦昭王。
米月传记的历史背景:秦昭王时代耗尽了商鞅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