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残酷 看看郑板桥 蒲松龄的经历!

今天和一个当老师的朋友聊天,听说高考本科录取率已经达到70%以上了。即使第一年考不上的同学复读一年,基本都考上了。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是少数读者一步一步登天的阶梯,但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是一个大坑。古人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考不及格是正常的,考不及格是意外,可见录取率低。

比如“难得迷茫”的郑板桥,康熙年间只考了20岁左右的秀才;雍正时才考上举人,此时已40岁;乾隆时才考上进士,此时已44岁。考上进士后,常年郁郁寡欢的郑老哥终于骄傲地写下了这两首充满苦涩的诗:现在脱下青衬衫,洗去当年的羞耻。

比如因“公交车上的书”而闻名青史的康有为,小时候是个神童。11岁那年,他读完了四本书和五经,但他别无选择,只能考三次。举人考了七次才中奖。幸运的是,时间过得很好,进士考了一次。然而,他运气不好。当他考上进士时,清朝岌岌可危。他非常生气,所以他做了一个“公交车上的书”,但光是写书是不够的,所以他做了另一个“戊戌变法”。

[img]824926[/img]

郑板桥和康有为虽然经历了挫折,但幸运的是最终结果还不错,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其他人也没那么幸运。比如《聊斋志异》的作者,大作家蒲松龄,考上秀才后,连续四次参加乡试,都没能考上举人。直到72岁,他才被朝廷补充为“年贡生”。什么是年贡生?比秀才高一点,但还是不是举人。

[img]824927[/img]

蒲松龄似乎已经够惨了,但还是有比他更惨的:清朝安徽的一位老秀才参加了24次乡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乡试三年一次,老先生花了72年时间才参加乡试。最后一次参考,快90岁了。想想真的是一滴苦涩的眼泪。

客观地说,在成立之初,科举制度仍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至少,它让来自贫困家庭的下层儿童看到了希望,他们可以“成为田舍郎,晚上登上天子堂”。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可以打破阶级的板结,促进阶级之间的正常流动。更流行的是,你可以通过个人斗争实现钓鱼岛的反击,嫁给白富美,达到人生的巅峰。

最初的科举制度确实可以选择优秀的人才。例如,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站在城楼上,看着新科进士们进入,兴奋地说了一句名言:“世界英雄进入我的网!”

但在后期,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开始改变味道。“八股文”的考试模式使许多考生成为只知道“人”的书呆子。即使最初是一个人才,经过儿童考试、乡村考试、会议考试、宫殿考试这圈破坏,也基本上成功洗脑,成为一个充满仁义道德的伪绅士。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什么?我已经去了爪哇国家。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残酷 看看郑板桥 蒲松龄的经历!古代科举考试有多残酷 看看郑板桥 蒲松龄的经历!

,,

  • 蒲松龄是医药科普作家 作品中把中药人格化
  • 提起蒲松龄,人们会自然想到他所写的《聊斋志异》。他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医药科普作家。 公元1704年,山东淄川...

  • 清官离职是一面镜子:只有离职仍然清廉如水,清官才是清官
  • “当你来的时候,你会感到沮丧,当你去的时候,你会失去官方资金和人民资金。只有江山不能移,临行写在画中。”。这首打油诗生...

  • 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难得糊涂】解:对仕途不满
  • 郑板桥的“罕见的混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预计有意义;有词语解释;也有讨论其深刻的内涵,不同。后代似乎很难知道他们...

  • 纪晓岚曾不服蒲松龄:觉得蒲松龄[太痴]太直白
  • 在《阅微草堂笔记》第十卷的《如是我闻》中,纪晓岚又以一篇很长的文章来讨论狐狸精的存在方式。他喋喋不休,如今人写论文一...

  • 揭秘:为什么纪晓岚在清朝历史上对蒲松龄如此仇恨?
  • 作为清代文坛的大家,纪晓岚和蒲松龄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纪晓岚的《读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清代都很有名...

  • 【扬州八怪】其实有十六七个人:画画时不遵守陈规
  • “坚持青山不放松,根在破岩中。”几百年后,郑板桥的一首《竹石》仍然为老少所知。郑板桥画的竹子是中国书画史上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