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或写,称为“禁忌”。
封建时代,皇帝是万民之主,是一国之尊。君父的观念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作为一个大臣,在谈论或写君父的名字时,一定要避免尊重,而犯人则被称为“禁忌”。禁忌分为两种:国家禁忌和家庭禁忌:
全国都避开了皇帝和孔子的名字,称之为“国忌”。
长上之名全家共避之,称之为“家忌”。
禁忌之风始于周朝,行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赵宋。明初不是很严格,但明末天启崇祯以后,也逐渐严格起来。清朝的禁忌是最严重的,无数的人因为禁忌而被杀。直到民国改元,才废除了2000多年的禁忌制度。
[img]825174.jpg' />
避讳的方法,各朝不同,常用的方法有空字、改字、缺笔、改音等。
改字,就是用同义词代替。比如秦始皇叫嬴政,忌讳“正”字,遇到“正”字改为“端”字。汉明帝刘庄忌讳“庄”字,遇到“庄”字都改写“严”字。隋文帝叫杨坚,忌讳“坚”字,遇到“坚”字改写“牢”字。、“固”、“刚”等字。
缺笔,如唐太宗忌”民,若单写“民”字的缺笔为“民”,若偏旁有“民”,则缺画而作“氏”,如“岷”写“山氏”等。
历史揭秘:中国古代[禁忌] 分为两种:国忌和家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