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和顺是云南省第一个侨乡。明清时期,许多和顺人在缅甸做生意和谋生。和顺商人在中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南诏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大理古城南7.5公里处,苍山佛峰麓和太和村。它是研究南诏早期阶层结构和职务制度的重要信息。
[img]824665[/img]
作者杨玉达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当时,清朝称骚扰西双版纳的人为“莽匪”,骚扰孟定的人为“木匪”。清廷知道“木匪”是缅甸王朝;至于“莽匪”是哪一部分,与木疏夷有什么关系,其实还不清楚。清廷自上而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是缅甸王朝。乾隆三十二年,战争已经打了好几年了。
东方早报(博客,微博):清初,中缅关系在这个地区是怎样的?
杨玉达:清初,吴三桂追求永历皇帝,率兵进入缅甸。缅甸交出永历皇帝后,两国之间没有正常的政治交流,但经济交流非常频繁,远远超过以前。
我们知道西南丝绸之路很早就开通了,但道路上的物流量实际上并不大,交通条件也非常困难。只有珠宝、丝绸等价值特别高的商品才能在这条道路上流通。清初,这种贸易发生了完全的变化。云南大陆大量汉人到木邦等掸邦高原种植棉花,一些商家将棉花带回云南。如果云南不生产棉花,棉花将成为中缅之间非常重要的贸易产品,贸易量非常大。大陆大量的丝绸制品、铜铁金属和各种日用品也进入了缅甸。可以说,双方的经济交流直接影响到滇缅人民的日常生活。
有一个例子可以解释,雍正时期有记载,缅甸王朝误听谣言,认为清朝要收回木邦,所以他们关闭了,防止云南大陆人过去种棉花。然后云南的棉花价格飙升,人们缺少衣服买。可以看出,双方的沟通远远超过了过去以奢侈品为主的贸易。
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自明朝以来,大量大陆人来到这个地方开采矿山,主要是银矿。当时,著名的矿山有茂龙银厂和波龙银厂。后来,英国人也在波龙银厂大规模开采,这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银铅锌矿。
我曾经估计过这里的银产量。欧洲专门从事冶金史的专家讨论说,这种估计是保守的。根据他们的判断,这里的银产量更大。这种银产量对中国银流通有很大影响。@ 缅甸北部的经济对西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都有影响。
《东方早报》:那么,如何打破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边境局势呢?
杨玉达:18世纪中期,据缅甸称,东方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非常腐败,任命非人,导致了缅甸的内乱。缅甸的内乱首先表达了民族战争、孟民族对它的抵抗,孟民族最终占领了缅甸的首都阿瓦。
[img]824666[/img]
在阿瓦被占领之前,缅甸国王派遣了一个使团,在茂隆银厂开采的矿主吴尚贤陪同下,向北京向清廷皇帝贡献,并表示臣服。然而,在使团回到缅甸之前,阿瓦被打破了。此时,清朝的态度非常有趣。虽然缅甸王朝已经前来参观,但清朝采取了完全中立的政策,包括一位从缅甸王子和公主逃到边境的瑞丽。北京不同意这些人从现在起就没有下落过。
后来,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发生,缅甸军队多次进入大陆。起初,双方发生冲突的原因是缅甸要求中国归还难民,这并不过分,但前提是这些难民愿意回去。有些难民反对缅甸,所以他不想回去。
东方早报:为什么清廷选择完全中立的态度?
杨玉达:缅甸内战始于乾隆初年。乾隆十五、十六年,缅甸王子要求乾隆二十年左右避难。
当时,清朝整个战略的中心是与准噶尔打交道。一方面,它没有时间考虑它,另一方面,它对整个西南地区的战略形势是防御性的。即使北方的压力减轻了,它也不愿意在这个地方轻易开始战争。虽然清朝后来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处理这个问题,但它不愿意在战争早期这样做。
此外,在战争的早期阶段,缅甸王朝正在与不服从的傣族土司作战。情况非常复杂。缅甸将在土司政权中支持亲近自己的势力作为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也将作战;这些土司将与缅甸王朝共同作战,形成反复的战争。乾隆27年前,这些战争基本上没有影响中国边境,中国也没有对该地区做出直接反应。
此外,这也与当地官员和封疆官员的性格有关。当时,云南的官员,包括总督爱必达、吴大善和刘藻,都不喜欢边工作。他们对边境工作的热情不高。我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参加缅甸内战的桂家宫雁,另一个是积极防御边境的矿民集团的领导。总督吴大善砍掉了这两个人。可以看出,他不愿意制造麻烦。
《东方早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最终是如何参与战争的?
杨玉达:中国被卷入战争。
这场战争有两个重要的档案,一个是《莽匪节略》,另一个是《木匪节略》。当时,清朝称骚扰西双版纳地区的人为“莽匪”,骚扰孟定地区的人为“木匪”。清廷知道“木匪”是缅甸王朝(注:缅甸贡榜王朝的起点是木疏村,因此被称为“木疏夷”);至于“莽匪”是哪一部分,与木疏夷有什么关系,其实并不清楚,清廷从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缅甸王朝。乾隆三十二年,战争已经打了好几年了,才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为什么清朝会被卷入缅甸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