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试图在1874年入侵台湾,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年底,洋务派恭亲王奕开始筹议海防,决定由李鸿章、沈宝珍分别监督北洋、南洋海防。南洋水师负责江浙水域,主要停泊在上海和南京。南洋水师的军舰大部分是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只有少数是从英国和德国购买的。南洋水师的吨位、装备、人员和实力与北洋水师相去甚远。清廷的主要政策是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其次是南洋水师的军费被左宗棠挪用到朱家山水利工程。
1882年,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一直关注世界应用的左宗棠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他非常重视朱家山水利工程,认为它可以“捍卫淮扬亿万生物,把灾区变成肥沃的土壤”
1882年,左宗棠以两江总督的身份奏准朝廷,称重开朱家山河,得到朝廷批准。用“盐票项下”积金,支银17.7.82万元。左宗棠利用当年在新疆用兵的经验解决石工问题,任命老部王德榜督察熟手湘军在朱家山用炸药轰石。先后在河工投入了11个营的防军力量,后来“又允许每个营增加100名勇夫,按照民夫的工值,帮助同工作”。湘军层层炸开岩石,最后开通朱家山,在下游开挖新河。张家堡连接滁河西起,东达浦口进入长江,长达120多里。朱家山河工程花了两年时间完成,凿成了从滁河到长江的分洪道——朱家山河,对滁河中下游流域的旱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改变了以往“至用无成”的局面,消除了南京西北部和安徽部分地区数十万顷圩田的水灾。这么大的项目,光靠十几万两盐税肯定是不够的。于是,左宗棠挪用了南洋水师的军费,达到了几百万两白银。从此,南洋水师因军费不足而崩溃。
[img]824290[/img]
《萨鼎明先生年谱》和《新世说》都记载了左宗棠挪用南洋水师数百万白银军费的情况。萨鼎明被称为“中国海军模范军人”,是中华民国海军上将。他的侄子萨伯森先生在《萨鼎明先生年谱》一书中记载:“1878年,公二十岁...南洋调动的数百万资金也为江督办朱家山河工楼道谋,海军也很沮丧。“前北洋政府法制局局长易宗奎在《新世界》中还记载了左宗棠挪用南洋海军的费用:“慈禧太后将北洋海军的费用移交到2000万元建造颐和园,南洋海军的费用也是左季朱家山河工的高移。”
南洋水师简介
南洋水师,或南洋舰队,南洋海军,是清朝洋务运动中建立的现代海军舰队之一。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沈宝真于1875年正式成立。在1884年中法战争之前,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包括17艘巡洋舰和炮舰,大约2万吨。南洋舰队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失去了两艘船,并因意外沉没一艘船。南洋水师的军舰大部分是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只有少量是从英国和德国购买的。由于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发展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的吨位、装备、人员和实力都有很大的不同。南洋水师负责江浙水域,主要停泊在上海和南京。
日本试图在1874年入侵台湾,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年底恭亲王奕䜣至1875年中,李鸿章和左宗棠决定分别监督北洋和南洋的海防工作;并在北洋建立了一支水手军队,购买了一两艘盔甲舰,准备在未来分布。南北二洋每年从海关预算400万元分解。后来,沈宝真以400万分建两军分散太少,提出全部解北洋。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南洋水师派五舰到台湾支援,在海上与九艘遇法舰合作。在南洋舰队中,三舰撤退入港,另外两舰进入石浦湾后自沉。此后,南洋水师长期停止建造新舰。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覆没后,南洋水师部分舰艇对北洋进行了调防。到1909年,南北两洋水师合并,改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南洋舰队正式消失。
左宗棠挪用军费修水利 南洋水师从此跌跌撞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