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奉隆裕皇太后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宣布退位,结束了清朝260多年的统治。虽然这是无奈之举,但对清政府的王公大臣来说,却是一种屈辱,甚至袁世凯也会和隆裕太后相对落泪。但现在看来,清帝逊位事件正好与辛亥革命的伟大相呼应。它们都是民主共和国的成就。
虽然《清帝逊位诏书》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宪法文本,但它总结了清末以来几次改良立宪运动,是清末立宪进程的美丽结点。《清帝逊位诏书》更像是一份契约文件,是清帝逊位给“共和立宪国体”的契约,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法律传承。
[img]824126[/img]
清朝皇帝地位的意义在于,他不是为一个姓氏的王朝让路,而是为了一个未来的宪法共和国,这是它与中国封建王朝政权更替的最大区别。历史甚至称清朝皇帝和平地位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正是清朝皇帝的地位使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失去了人民的心,他们的阴谋和野心也没有基础。
[img]824127[/img]
在1911年的革命中,驱逐鞑靼囚犯是一个政治目标,清朝皇帝和满洲贵族都是革命的对象和敌人。一旦清朝通过暴力革命被推翻,中国很可能会导致清政府的崩溃,导致领土的分离。清朝皇帝的地位使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成为可能。
清帝逊位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清帝选择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