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父之战发生在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天。这是吴和楚在楚地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为争夺江淮流域而举行的一场重要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吴军实施了正确的作战指导,巧妙地选择了作战地点和时间,运用了示形动敌、伏击突袭等战术,出人意料地取胜,打破了楚军,逐渐夺取了吴楚战争的主动权。
公元前546年宋朝向驻提倡诸侯消兵会盟后,中原诸侯列国之间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当时,晋、楚、齐、秦四大强国由于国势衰弱,国内矛盾激化,被迫放慢了对外扩张、争霸的步伐。与此同时,东南部的吴国和越国相继繁荣起来,开始加入大国争霸的行列。因此,战争的重点也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淮河流域,从中原诸侯国转移到楚、吴、越。
公元前519年,吴王僚率领公子光等,兴兵攻打楚国控制下的淮河流域战略要地州(今安徽凤台)。楚平王闻讯后,下令司马越统率楚、顿(今河南商城南)、胡(今安徽阜阳西北)、沈(今河南沈邱)、蔡(今河南新蔡)、陈(今河南绥阳)、七国联盟许(今河南叶县)前往救援州,并命令尹阳带病督师。吴军指挥部看到楚联军实力雄厚,来势凶猛,迅速撤出对州的包围,将部队移到钟离地区(今安徽凤阳东临淮关),暂时避开敌锋,等待行动机会。
[img]823259[/img]
然而,就在这时,楚军在进军的路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楚令尹阳因病重死于军队。楚军失去了教练,士气突然变得沮丧。司马越看到,就被迫回到鸡父身边。计划休息一下,然后决定下一步。
吴公子光听说楚军统帅杨迅死了,楚联军不战而退。他认为这是吴军抓住战斗机,打破敌人的好机会,所以他建议吴王僚带领军队跟随并抓住机会。他的分析是这样的:“虽然楚国有很多诸侯,但都是小国,都是楚国胁迫的。此外,这些小国也有自己的弱点。具体来说,胡、沈年轻傲慢,陈帅的医生夏啮强硬却固执。顿、徐、蔡等国一直讨厌楚的压迫。他们和楚国不是一颗心,可以借此机会利用。至于楚军内部,情况也很糟糕。教练死了,司马越资历低,不能集中指挥,楚军士气低落,政令不同,看似强大,实则虚弱。最后,他得出结论,“七国联军同役而不同心,兵力虽多,但也能打败”。吴王僚欣然采纳了公子光的合理分析。并针对敌情制定具体周密的作战计划:迅速接近楚联军,定于到达鸡父战场后第二天发动攻击,利用当天“晦涩难懂”的特殊天候条件,乘敌不备,以奇袭取胜。在兵力部署上,首先用一部兵力攻击胡、沈、陈的军队,然后打乱其他诸侯国军,然后集中兵力攻击楚军本身。并决定在战斗中采取先示敌以“去备薄威”的灵活战术,然后“敦阵全族猛攻”。
一切准备就绪后,吴军在7月29日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上,这是古代军队禁忌的。这一举动完全出乎楚司马越的意料,仓猝中,他让胡、沈、陈、顿、蔡、徐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埋伏了自己指挥的中国军队、公子光指挥的右军队、隐藏自己指挥的左军队和其他主要力量,并以3000名不习战斗的囚徒为诱兵攻打胡、沈、陈诸军。双方接战后不久,吴刑徒乌合之众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分散撤退。看到这一点,胡、沈、陈军贸然追击,捕捉战俘,纷纷进入吴军主力的预定伏击圈。这时,吴三军立即从三面突然出击,迅速击败了胡、沈、陈三国军队,俘虏了胡、沈、陈医生夏啮。然后纵俘的三国士卒逃回本阵。这些士卒侥幸逃脱了生命,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奔跑,嘴里喊道:“我们的国君死了,我们的医生死了。”
许、蔡、顿三国军队看到后,军队突然动摇,阵势不稳。这时,吴军乘胜鼓喊着冲向前方,直奔三国之师。三国之师的阵势已经动摇,看到吴军蜂拥而至,没有勇气战斗,于是他们没有战斗就崩溃了,乱作一团。楚军没有排队,也就是被许、蔡等诸侯军的退役打乱了,他们没有回到天堂的力量,很快就被打败了。至此,吴军终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并以胜利占领了州。
鸡父之战简介:吴国成功掌握了吴楚之战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