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解密长平之战:司马迁为何骂赵胜贪财作死?

司马迁称赞平原君赵胜,称他为战国四君子。《平原君虞卿列传》一开始,司马迁就定下了基调,说赵胜是赵国最贤明的公子。“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然后中司马迁讲了几个故事,分别称赞赵胜礼贤下士(砍下妾头奉贤),简拔人才(自荐),拒绝出卖朋友(秦赵王质押赵胜以索魏齐)。但在《列传》的结尾,司马迁却突然失态,痛骂赵胜“利令智昏”。在《史记》中,用这样厉害的词骂人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司马迁讨厌的商鞅,他也只用了贬义却冷静的话,比如“天赋刻薄”、“少恩”。一个“利令智昏”,司马迁痛心、遗憾、击拍大腿,栩栩如生。

赵胜利令智是怎么晕倒的?一向聪明的赵胜利令智真的晕倒了吗?

众所周知,史书中的文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材料枯燥乏味。二是对话、心理描写、场景描写、叙述讨论、结论。结论可以由作者直接解释,也可以由对话、心理描述、场景描述等暗示诱导,让读者自己得出。司马迁直接指出,长平之战的结论是,赵胜看不清大势,利令智昏,因贪婪被韩国上党郡守冯亭欺骗,导致赵国40多万人陷入长平,几乎亡国。“然未见大体。俗语说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40多万人,邯郸几亡。”

读史书要注重材料,而不是盲从作者的结论。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材料。从长平战争开始,应该是秦昭王45年。今年,范菊建议秦昭王进行近距离攻击,占领韩国黄河南岸的兴阳城,然后摧毁韩国。秦昭王要展示自己的智慧和伟大,必须在臣民的建议上增加、删除和修改,而不是与兴阳作战,而是占领黄河以北的野王城。白起怎么样?野王城闻到了,没有战争就下降了。

[img]822599[/img]

野王一失,韩国上党与都城的联系就被切断。韩王自知上党不保,干脆做个人情,把上党送给秦国。但当时上党郡守金仇秦,还报韩王与秦国拼死一战。"臣请知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王已与秦国约定,不愿失信怕造成更大灾难,便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遵纪守法降秦。冯婷立即上任上党,表面上遵纪守法,暗地下却用刀杀人,派人与赵国密议,要把上党送给赵国。“冯婷守三十天,阴使人请赵王说:韩不能守上党,以秦为民,不欲为秦,而愿为赵。”

赵孝成王闻讯,征求大臣意见。平阳侯叔叔赵豹似乎一眼就看穿了冯婷的杀人计划,坚决反对接受上党。“韩不在秦,想嫁给赵也。”

赵孝成王不甘心,对赵豹说:“今发百万军而攻,逾年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这大利也是如此。”

赵豹被送走后,赵王去问他的叔叔赵胜和大臣赵宇。没想到,成熟聪明的赵胜回答赵王的话和赵王一模一样。“是的,我发了一百万军队进攻。我没有一个城市。现在我坐在城市17号。在这个大利,我不能失去它。王说:好。这是赵胜受地的命令。”

赵胜真傻到看不出这是冯婷借刀杀人“想嫁给赵”吗?不能。

老成精明名扬诸侯的平原君赵胜,其智商、见识,连靠裙带爵到平阳侯的赵豹都不如吗?笑话。

说赵胜老成聪明是有根据的。看他是怎么杀妾买人心的,怎么叫自然脱颖而出,怎么大义凛然,既挫败了秦昭王的要求,又把握了分寸,不伤和气,安全返赵,怎么对付上党郡守冯亭,怎么用很大的手段把赵孝成王的叔叔、秦昭王的公公赵豹一家灭门,真是沉默狡猾。

所以知道冯婷借刀杀人,“想嫁给赵”,赵胜为什么同意赵王接受上党?真的是贪财利智昏吗?当然不是。

只要摊开地图,看看党对秦赵的战略地位,一切都会一目了然。秦赵本不接壤,隔黄河,还有吕梁山、太行山。秦国都城咸阳距赵国都城邯郸1800里。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发展壮大,向东挺进,但小一百年大多与韩魏楚作战。秦要攻赵,必须在黄河以北建立广阔的根据地。如果秦国不战而下上党,得到上党的人民,那就是兵源,得到上党的钱粮,那就是战争物资,秦军就兵强马壮地在赵国家门口屯兵。以赵国太行山以东一马平川的地形,基本无险可守。@ 赵国别无选择,只能拼死一战,夺取上党,不叫秦国在河内立足。

赵王想上党可能是贪财,赵胜绝不是。

俗话说“听其言,还要看其行”,不能说你相信的话,读史书就是这样。赵胜和赵孝成王说同样的话,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和赵王想的一样。在长平战争中,赵孝成王刚二十出头,看不清楚,想贪财开疆扩土是有可能的。赵胜只是顺水推舟,山呼万岁,我王圣明。先把上党的人民钱粮拿过来作为战争资源。如果此时赵胜说实话,也许会吓到赵孝成王。反而可能是犹豫不决,坐失良机。

[img]822600[/img]

在接下来的形势发展中,赵国主动等待工作。赵胜亲自去上党,奖励冯婷等,接受上党的钱、粮、土地和人民。“赵胜接受了土地”。赵军兵不血刃占领上党。“赵遂派兵上党。廉颇将军长平。”既然战争不可避免地燃烧起来,就不要在赵国的土地上燃烧。此时,赵国实际上以邻为沟。

如果长平之战一定要说谁“不看大致”,看不清世界大势,不应该是赵胜,而应该是上党郡守冯亭。

与秦赵相比,秦国是贵贱唯才,赵国是贵族的政治上智下愚不移。其结果必然是秦国人心所向,发展壮大,赵国人才偏离,衰落灭亡。但冯婷却看不清这个世界的大趋势,只靠自己的好恶,抗王旨,逆天道,借刀杀人自以为聪明。赵王用三万户的城邑封赏他,“以万户三封太守”,他却拒绝见使者,泪流满面。冯婷虚伪地说了一个通话,后世史家文人称赞他高风亮节。其实听其言观其行,他只是巧言推脱,其实想脚底抹油。赵胜多聪明啊,哪里能让你走?接受不接受万户侯你也老老实实给我上党。结果冯婷借刀杀人失败,自己埋长平,“赵封冯婷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长平”。

冯婷死后,几年后,他的后代降到了秦朝。秦始皇不问出生,不顾前仇,只是举起来,重用冯婷的儿子冯不择。秦始皇28年琅琊刻石,冯不择之名赫然其上,“伦侯武信侯冯不择”。冯不择的儿子冯静也是秦始皇的将军。天道是非,不言而喻。

长平之战后来的发展,正如一句话所回应,“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是成功的一半。就像下棋一样,有了好的布局,就要小心下棋,保持中间盘的优势,斤斤计较,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尤其是赵国的对手是秦国,赵得地利,秦有人。俗话说,如果你遇到一个好的对手,你会遇到一个好的人才。如果你不小心,你会输掉整场比赛。

赵国在长平战役中被打败,被宗族政治打败,不能大胆任命不同姓氏的人才。赵国的大部分权力都是赵王的宗族。偶尔,几个不同姓氏的人不得不使用它们,或者他们不放心使用它们。最后,他们不能有好的结局,比如廉颇和乐成。

长平之战的胜负转折点始于赵王用宗亲赵括代替廉颇。


解密长平之战:司马迁为何骂赵胜贪财作死?解密长平之战:司马迁为何骂赵胜贪财作死?

,,,,,,,

  • 揭秘:秦二世胡亥与公子扶苏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 胡亥的即位完全是赵高为了自己专权而一手策划的,在秦始皇的众公子中,胡亥论才干绝对不够即位的资格。他的长兄扶苏是最优秀...

  • 徐福简介 徐福生为秦始皇东渡求药简介
  • 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朝名方士。他博学多才,熟悉医学、天文学、航海等知识,同情人民,乐于助...

  • 蒙田横扫匈奴,却成了宫廷斗争的陪葬品
  • 秦朝一代著名将军蒙田将军给世人的印象是,他扮演了匈奴和修长城的武夫角色。历史上的蒙田将军真的是这样一个人物吗?这只是...

  • 揭秘:为什么残忍的秦始皇后悔杀了一个男人?
  • 韩非子是法家的大师。以法术为核心,总结了商鞅的智慧,如谨慎、申不害等,补充和完善了法家思想。然而,他被他的同学李斯伤...

  • 解密:为什么信陵君魏无忌一辈子都没有掌权?
  • 相信大家都知道“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新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的出现一度改变了战国时期世界的...

  • 秦始皇是谁?她真的是兵马俑的主人吗?
  • 米月是秦始皇的谁?米月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她听政治,掌管秦国国政41年。米月坚持商鞅变法、改革和国家统一。她让秦国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