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元朝是一个神秘而活跃的朝代,曾将中国的边境扩展到北海、鄂毕河地区。而这一时期的宗教也在碰撞中融合。说到元朝的宗教,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元朝的君主崇拜佛教,但元朝初期的宗教政策是兼收并蓄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都是按顺序接受的,并没有压制任何一个。成吉思汗曾亲近佛教的海云禅师和道教的丘处机道长,并命令他的后裔给予宗教平等的待遇。
但为什么元朝后世的统治者违背了成吉思汗宗教平等待遇的初衷,把佛教作为国家教育呢?这必须提到元朝四次著名的诉讼——佛教和道教之间的大辩论。
事件的原因是,全真教主李志常根据西晋王浮撰写的《老子胡经》绘制了《老子八十一化图》,并在朝野广泛分布。这一举动引起了以曹洞宗少林长老富裕为首的佛教徒的强烈不满。为什么道教的几张照片会引起佛教的极大反对?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王浮是西晋惠帝时期的道士。因为他经常与沙门的丝绸作斗争,他写了《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变成了佛陀,教胡人诽谤佛法。唐高宗和中宗都下令禁止佛教和道教之间的激烈冲突。李志常绘制《老子81化图》的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富裕老人的反对。
愤怒的富裕老人向当时的元君主蒙哥汗报告了此事,并要求蒙哥汗主持正义。在元朝早期,虽然统治者喜欢佛教,但整个宗教政策相对宽松,大多数宗教都是兼收并蓄的。为了公平起见,蒙哥汗建议佛教和道教进行一场大辩论,真理自然是赢家。
[img]822816[/img]
因此,佛道双方分别为1255、1256年,由佛教和道教领导人一对一辩论了两次大辩论,最终以佛教胜利告终。1258年,双方改变了1V1的辩论方式,在阵容中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辩论。佛教一方以少林富裕长老为首,由摩国师、八思巴等藏传佛教僧侣协助,共有300多名僧侣;道教一方以继任教主张志敬为主,共有200多名真教徒,@ 还有200多名官方和文人代表的裁判。双方各有17名辩手,赛前约定道胜为僧冠首为道,僧胜为僧削发。结果,双方的争论以道教失败告终。17名道教辩手按照约定脱袍弃冠为僧。蒙哥汗命令焚烧45个道教伪经,并归还237座佛寺。
1280年,佛教要求朝廷追究被蒙哥汗禁止但仍存在于世的伪经。第二年,元朝廷命令沙门诸僧、翰林院文臣、道教等人聚集在长春宫,考证道藏诸经的真伪。经过几十天的辩论,释道双方终于失败了。佛教敦促朝廷下令焚烧道教伪经,归还入侵佛寺。忽必烈说:“道家经文,传虚谬不是一天的事。若急焚之,其徒未必心服。彼言水火不能焚溺,可姑可以是端试之。不验焚之,还不晚。于是命令道教诸派各推一人,佩符入火,自试其术。道教等人惊慌失措,承认:“这都是妄生之说,臣等入火必为灰烬。我不敢尝试,但我乞求去道藏。”
佛教和道教之间的四次大辩论都以佛教的胜利告终,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佛教在元朝的地位。元朝建都燕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藏传佛教僧侣八思巴为国师和帝师,统领世界释教。从八思巴开始,喇嘛就是历代最后一个世界的皇帝。在新皇帝登基之前,他必须首先戒掉皇帝。
元世祖忽必烈也带头在“万机之余,自持数珠,课堂背诵,施食”。忽必烈曾自述:“自有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全免,让夫妻安心办道。”从那以后,元朝的皇帝大多以祖先的例子对待佛教。
为什么忽必烈违反成吉思汗遗志,将佛教立为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