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决定历史,但它可以改变历史的方向!自1235年以来,南宋一直与蒙古作战,直到1279年,双方才发生了44场战争。一向软弱的南宋实际上抵抗了近半个世纪强大的蒙古骑兵。除了地理因素外,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孟巩、余阶、王健等。虽然南宋很顽强,但为什么它最终会失败呢?事实上,这与一个人有关!
这个名字叫刘整,河南邓县人。刘整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史书上关于他的史料也不多,但他却是转变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当时,在金国的统治下,邓县刘整最初是金朝人。金末,刘整投奔南宋,在孟巩手下为将。刘整战斗勇敢,曾率20人偷袭信阳,活捉敌守将,被誉为“赛存孝”。后来刘整入川,在与蒙古人的战斗中也屡立战功。
有时候立功不是一件好事。南方诸将看不起北方的“归人”,刘整战功显赫,所以刘整嫉妒南方诸将。有一次刘整去帮嘉定守将余兴,余兴既不亲自见面,也不去奖励,这让刘整很生气,刘整打了一百杖奖励小官员,两人结下了梁子。那一年秋天,刘整又打了一场胜仗,但吕文德、俞兴隐瞒战功,将其降为下等。
[img]823076[/img]
这还没有结束。后来,于兴打算以“计划金钱和食物”为由,调查刘整所在地的“经济状况”。刘整坐不住了。他知道自己肯定会被报复,于是带领“泸州十五县三十万户”投降元朝。南宋将军万万没想到会被刘整打败。
1261年刘整降元,1279年南宋灭亡。在这18年里,刘整做了什么,让南宋最终灭亡?事实上,刘整投降元朝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但这两件事需要南宋的“生命”!
一是提出“先攻襄阳,后取临安”的破宋战略
应该说,元朝(包括蒙古)对南宋的战略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刘整归元后,1267年遇到忽必烈时,提出“宋主弱臣悖,立国一角,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捍卫”。接受刘整的建议,忽必烈开始包围襄阳的战略,宋元双方展开了多年的襄阳之战。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吕文德之弟)出降,襄阳陷落。
[img]823077[/img]
二是为元朝编练一支强大的水军
蒙古人虽然擅长骑射野战,但南方河湖众多,更有利于水战。因此,南宋牢牢把握了长江的天然屏障,而蒙古铁骑却无能为力。在襄阳之战中,刘整向将军阿术商量,“我骑得很好,但水战不如宋耳。”在得到忽必烈的许可后,刘整“造了5000艘船,每天练习水军。虽然雨不能出来,但他也为船练习。”。
水战原本是宋代的特长,但元军占领襄阳后,水陆并进,南宋水军连战失败,最终临安不战而降。在悬崖山海战之后,刘整编的水军在这里击败了张世杰,率领南宋水军。陆秀夫被迫背着南宋的小皇帝投海。虽然南宋灭亡,但刘整没有看到结局。他于1275年死亡。有人骂刘整是汉奸。
南宋抵抗蒙古40年为什么失败?罪魁祸首是刘整